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加速普及,围绕辅助驾驶可靠性、隐藏式把手安全性等汽车安全相关争议持续发酵,“‘机器’开车真的安全吗?”也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对此,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直言:“没有绝对的安全,通过技术的进步,我们要充分证明机器驾驶比人驾驶更安全就是可行的,要用实实在在的数据来说明机器驾驶的安全性。”
近期,《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智能网联汽车已进入产业化快车道:2025年1—7月,L2 级驾驶辅助乘用车销量达 776 万辆,渗透率 62.6%,然而,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安全领域的新型风险与挑战也同步凸显。
产业升级提速安全成为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当前,安全已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答题”,全面提升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保障能力,既是应对网络安全新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助推新时代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迎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副局长张光明指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战略发展方向,全球已有超过30 个国家和地区发布相关顶层战略与扶持政策,智驾大模型、车规级芯片、V2S 通信技术等关键领域加速突破,自动驾驶汽车逐步落地运营,在立法、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我国在产业发展上已形成独特优势。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韩夏介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已跨越初步探索期,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快车道。在单车智能领域,今年1—7 月我国具备 L2 级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达 776 万辆,渗透率 62.6%,L3 级自动驾驶有望 3 年内全面突破,L4 级将在 5—8 年内实现有效突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关键部件技术已实现突破;在网联赋能层面,我国建成全球最大 5G 网络,5G 基站总数超 464.6 万个,车联网卡发行量达 1.8 亿张,新车联网率超 80%,近 400 个车联网平台完成定级备案,V2X 商业化应用装配量超 300 万辆,初步形成车、路、云、网一体化发展路径。
但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也随之升级。张光明强调,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根本性演变,从被动碰撞安全拓展至涵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行驾安全的系统性理念,驾驶系统故障、车联网平台攻击、数据泄漏等新型风险不容忽视。
“新阶段、新征程,安全已成为智能网联产业发展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张光明表示,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既是应对网络安全新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助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韩夏进一步揭示了当前安全形势的严峻性:车联网安全漏洞83%与整车相关,60%的车联网服务平台存在安全隐患;充电设施成为新的攻击媒介,其网络攻击占总攻击数量的6%;数据泄漏事件高发,占汽车网络安全事件总数的60%。
韩夏同时指出,当前行业仍面临企业安全能力不足、网络安全产业支撑乏力等问题。多数企业安全能力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企业重发展轻安全,安全投入不足,措施仅满足合规底线;车规级安全芯片等核心产品研发滞后,高质量安全服务能力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够紧密,安全测试工具和评估体系有待健全。对此,需强化政策标准研制宣贯,引导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免疫,系统推进生态构建与平台完善,建立高质量安全供给体系。
多方协同发力探索安全发展新路径
在产业实践中,企业、国际机构等主体正积极探索安全防护新模式。一家自动驾驶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将安全划分为预期功能安全、实现功能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主被动安全五大板块统筹考量,构建“安全飞轮” 体系,通过安全的车辆?促进安全的系统,以安全运营反哺车辆与系统优化,实现产业规模扩大与安全水平提升的良性循环。
NCAP 国际专家、宝马集团整车安全性能战略研究部总监 Gregor Nitz(格雷戈尔·尼茨)介绍,宝马通过引入覆盖安全功能完整生命周期的设计、工具、部署和操作工具集,确保全流程安全管控。
一家网络安全相关负责人聚焦AI 时代的安全新挑战,指出人工智能安全问题呈现数字内容层面的攻击特征,数据层面与控制层面边界模糊,提示词注入、数据污染等新型攻击手段需行业重点应对。
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和传统安全问题有着不同的特点。因为传统网络安全保护的是软件空间,或者说是操作系统空间。但是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模糊的地带,就是面向数字内容的空间。也就是很多攻击从语义集发起,比如提示词注入和数据污染。之前,我们可以把数据层面和物理层面分得非常快。但在人工智能环境中,数据层面和控制层面无法分得清晰,这是我们网络从业者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北京芯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蜀杰强调了车规级芯片的核心安全价值。他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已从出行工具转变为庞大的计算平台,芯片作为算力底座,承载着生命安全与信息安全责任。车规芯片在研发设计、封装生产等方面要求远高于消费级芯片,需适应零下40℃至零上 125 ℃的极端环境,同时实现功能安全与数据安全的协同设计,通过数字加密、签名认证等技术保障数据交互安全。
陈蜀杰还表示,目前数据安全越来越重要,在车的座舱里发生了很多数据交互。它会进行采集、分析和沉淀,所以未来的车会包含数字加密、数字签名、用户认证、访问控制。其实相当于车上带着小小的银行,我们的功能安全和数据安全,其实是需要协同设计的。也就是说,如果芯片很多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设计冗余或在线诊断,数据安全很难得到保证,这也是我们设计时会考虑的点。
一家乘用车相关负责人则提出,面对攻击范围扩大化、手段协同化、影响物理化的新趋势,车企需从单点防御转向体系化防御,从静态防御升级为动态防御,构建纵深防御体系,通过顶层政策设计、持续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发展应对安全挑战。
面对严峻的安全挑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与安全。张光明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推进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四大关键举措:
一是加强政策指引,提升安全韧性。围绕法律法规细化落地,研究制定车联网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等政策文件,依法规范安全实践,引导企业强化安全意识。二是强化标准引领,树立安全标杆。发布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更新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实施两项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支持相关安全标准研制与发布。三是提升安全能力,助力风险防范。面向整车及零部件、车联网平台等关键要素,通过安全测试、能力评价等厘清防护需求,建立威胁信息共享和风险协同处置机制。四是共建安全生态,促进创新发展。依托联盟、协会等平台,通过实践遴选、安全赛事、专业论坛等活动推动产业交流合作,鼓励产业链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
展望未来,张光明提出三点重要倡议:一是凝聚共识,构建安全发展共同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对话机制,加强各国在安全理念、监管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沟通互认与协同。二是创新引领,培育安全发展新动能。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研发高性能安全产品与服务,探索汽车数据跨境流动的全球化解决方案。三是合作共赢,开创安全发展新格局。发挥各类产业主体优势,通过技术交流、经验分享、人才培养等途径,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国际合作新格局,构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生态圈。
韩夏表示,目前部分车企已将安全纳入“十五五” 发展规划或年度重点任务,未来在政策牵引与合规驱动下,企业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将进一步提速,高质量安全产品与服务将成为产业发力的主流方向,安全检测场建设及复合型评测、深度渗透检测等服务将助力车辆安全水平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