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海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全市生产总值达40721.17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0.3个百分点。上海的这一成绩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结构调整压力下取得的,是在政策精准性、创新驱动与开放红利共同作用下取得的。它不仅体现了上海经济的强大韧性,更揭示了通过创新驱动、政策协同与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必然。
一、呈现政策效应凸显、新兴动能引领、新质生产力驱动、改革开放深化的鲜明特征
上海稳增长、促发展的宏观政策效应充分凸显。前三季度“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说明上海经济的恢复势头在持续巩固和增强,表明上海一系列稳增长、促发展的宏观政策效应正在显现。今年年初,上海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一揽子政策举措,通过“延续一批、优化一批、新增一批”策略,聚焦减税降费、设备更新、消费刺激等领域。“以旧换新”等政策的精准发力,直接拉动了相关商品销售。
新动能的培养和成长为上海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前全国经济增长受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动能减速。上海主动进行结构调整、追求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更多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消费升级所驱动,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更强。
以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贡献巨大。前三季度,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已达44.1%,这是一个关键指标。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8.5%,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增长迅速。这些产业赛道与国家战略、全球科技趋势高度吻合,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表现。
改革开放深化、制度型开放红利不断扩大。前三季度,上海在金融市场与枢纽功能、贸易优化与能级提升、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如金融市场成交额增长12.7%,货物出口额增长11.3%,离岸经贸业务规模较2020年翻番。这说明上海更好地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将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转化为难以复制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经济增长的亮点突出表现在外贸和消费两大领域
今年前三季度,特别是第三季度,上海外贸“V型”反转,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4%,其中出口增长11.3%,成为增速超全国的关键。这不是旧的贸易模式的复苏,而是新赛道、新主体、新市场、新平台同频共振的结果,大大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这一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新赛道的发力。上海先导产业与高端制造产品的强势表现是最根本的原因。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需求正在从“性价比高”向“技术含量高”转变。上海及长三角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这些产品技术领先、符合全球绿色转型趋势,国际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引领出口增长。其次得益于新主体的活力。前三季度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敏锐度高,是开拓新兴市场的重要力量。在传统贸易受阻时,民企相对可以更快地调整经营策略,通过跨境电商等新模式寻找新客户。再次得益于新市场的开拓。当前,我国对欧美等传统市场出口增速放缓,已是事实。在此情形下,上海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RCEP成员国等的出口实现了高速增长。这些新兴市场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为上海外贸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最后是新平台的赋能。上海独有的开放平台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临港新片区在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极大地便利了高附加值、新模式货物的进出,通过制度型开放,为外贸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进博会的溢出效应连年凸显,等等。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和新消费策源地。消费市场不仅规模大,而且能级高、迭代快。前三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半年显著提高2.6个百分点。一方面得益于“以旧换新”等政策的精准发力,直接拉动了相关商品销售。另一方面,平台型经济(如拼多多、小红书)带来的新消费场景,使得上海的内需潜力被持续激活,为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内循环基础。同时,服务消费(如文旅、会展)的扩容升级,也为消费增长注入了持续动力。
三、发挥好中国经济“压舱石”和“增长极”作用
上海是中国经济规模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前三季度上海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出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强大韧性。这说明,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一旦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上领先,以及内需消费潜力被进一步激活,就能在全球经济波动和国内结构调整中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和增长性,真正起到中国经济“压舱石”和“增长极”的作用。
未来上海需要在强化新质生产力引擎方面继续聚焦未来产业,在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打破学科壁垒,改革科研评价和知识产权体系,鼓励跨界创新。通过“技术突围+制度型开放”双轮驱动,将先导产业优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同时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构建新增长极。在深化金融支持方面,发挥好未来产业基金“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的联动作用,为社会资本建立容错机制,真正投向长周期、高风险的硬科技领域。在激发内生增长潜力方面,努力推动消费升级,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延伸,拓展医疗、教育、文旅等中高端服务消费空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为企业降本增效。在构建开放新优势方面,拓展外贸新空间,鼓励企业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强化中间品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发展,坚持以制度创新应对不确定性,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持续彰显“勇为尖兵”的担当与“奋力一跃”的智慧。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