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滴水湖畔,全球再保险行业众智激荡——10月21日至24日,以“同频同行,对话全球”为主题的2025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在临港新片区举行。
在10月22日举行的2025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主论坛上,围绕再保险如何进一步发挥对巨灾风险、新兴风险、超额风险等的保障和支持力度等话题,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
“再”聚上海
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是全球再保险业一年一度的盛会,今年有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全球再保险机构和监管机构参会。会场内,参会者交换名片、洽谈业务,这正是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打造全球“磁吸力”的生动剪影。
响应全球对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更高期待,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再保险司)司长尹江鳌在会上表示,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和各机构,要积极推动国内外风险建模、核保核赔等技术交流,发挥保险中介作用,通过高水平开放提升我国保险业专业水平。“希望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各参与机构形成协同合力,积极推动再保险中心建设。”尹江鳌说。
上海金融监管局局长綦相介绍,上海金融监管局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履行机构主体监管责任,加强风险监测,保障业务稳健发展;二是协同加快机制建设,指导和支持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发挥辅助监管职能,协同上海保交所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强化政策研究储备,加快形成可落地、可操作的方案;三是协同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属地优势,加强与上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人才吸引力更强、跨境交易更畅通的良好局面。
作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重要一员,临港新片区也有新的计划和目标。
“临港新片区国际再保险功能区的发展正从‘物理集聚’向‘功能拓展’‘能级提升’迈进。”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说,临港正加快建设“临港科创城”,计划通过5年努力,把临港打造成为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地、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地、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试验场。这些重点领域的突破、重大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保险再保险行业提供风险保障与融资服务。而临港的产业培育发展,也将为保险再保险的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寻觅科技、“出海”新机遇
今年以来,AI科技和企业“出海”发展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再保险行业在时代变化中既面临风险多样化的挑战,也面临风险管理需求增加的机遇。
“未来10年是中国再保险业补缺口阶段,加快再保险发展已成为下一步金融改革发展的基本逻辑和战略重点。”中国再保党委书记庄乾志在会上说,再保险业是典型的研究驱动、创新驱动型金融领域。再保险机构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增强对巨灾风险、新兴风险和复杂风险的认识,攻克风险定价难题,制定综合解决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
庄乾志认为,科技创新不仅优化了再保险业的业务流程,更拓宽了服务边界,可以赋能再保险业更准确地预测特定区域的各类风险,实现差异化精准定价。未来,领先的再保险公司将成为科技赋能型风险价值创造者。
“险企‘出海’是顺应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前海再保险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刘红在会议期间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风险分散是再保险的本质,全球化业务布局是必然方向。只有将业务拓展至全球,在不同市场承接不同类型的风险,才能实现更优的风险对冲和更稳健的经营,这也是国际再保险巨头的共同发展路径。
全球合作加深共识
“我们在洽谈再保险续转业务的过程中发现,参与国内再保险业务的国际再保险机构变多了。这既让我们感受到了业务的国际竞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内市场对全球再保险机构的吸引力。”一家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会议现场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的再保险续转交易会很热闹。
与全球合作共赢、在中国寻找机遇,这成为全球再保险机构的共识。
平安产险团体事业群总监石得在会上表示,再保险天然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在这一生态中,唯有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才能放大整体效能。“我们将把自主研发的‘鹰眼系统海外版’接入上海再保险登记交易平台,向行业开放赋能,助力提升行业海外风险共识与风险管理能力。”石得说。
太保产险总经理陈辉在会上表示,面向未来,太保产险将携手直保和再保同业,一如既往地坚定支持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将持续深化与全球再保险伙伴的合作,积极参与场内交易与产品创新,推动风险保障能力和履约能力与国际接轨,充分依托临港新片区的开放政策,在跨境再保险、新型再保险风险转移方式等领域加大探索,助力完善市场机制,为提升中国再保险全球话语权贡献“太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