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0日首轮售票起,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门票迄今已售出100余万张。这届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联合举办的世界杯,已注定成为史上最昂贵的一届世界杯。
从飙升至上届世界杯四倍的决赛顶级席位门票,到赛事史上首次引入“动态定价”机制,再到带有陷阱性质的“门票购买权”(RTB),国际足联一系列关于票务的操作,不仅推高了球迷的观赛门槛,也令世界杯彻底成为其牟利的工具。
世界杯首次使用票务“动态定价”系统,大幅推高票价
往届世界杯门票根据“座位相对于球场的位置”划分等级,2026年世界杯的分类标准则变为“根据座位距离球场远近”。本届世界杯小组赛最低档门票售价为每张60至105美元(美国队揭幕战为560美元),最高档为410至620美元(美国队揭幕战为2735美元),决赛票价更堪称“天价”——最低档价格为2030美元,上层看台多数座位售价在2790美元至4210美元,下层看台及多数中层看台座位高达6730美元。而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决赛门票的最高售价为1607美元,仅为明年世界杯最高票价的四分之一。
而这还是在国际足联启动颇具争议的动态定价体系、票价尚未进一步上涨之前的“原始价格”。9月,国际足联确认将在世界杯史上首次引入动态定价机制。该机制对美国体育赛事爱好者并不陌生,但在欧洲和南美足球圈鲜少使用,其核心逻辑是根据实时需求调整票价。
“这是国际足联首次在世界杯采用动态定价。”国际足联首席运营官希尔吉反复提醒球迷应“尽早购票,后续价格可能变动”,却回避了关键问题:举办城市、分组、对阵双方等具体信息要在今年12月才确定,购票者如今不知道所买门票的相关信息,甚至不确定自己支持的球队能否晋级世界杯。
这种不确定性让“早鸟购票”成了赌博——花费数百甚至上千美元买到的小组赛门票,可能对应的是意大利队与巴西队的焦点战,也可能是新西兰队对阵乌兹别克斯坦队。
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以今年世俱杯切尔西队与弗鲁米嫩塞队的半决赛门票数天内从474美元跌至仅13美元为例,为动态定价辩护,称这一模式曾帮助球迷买到低价票。但世俱杯的热度完全无法与世界杯相提并论,来自全世界的狂热需求注定该机制只会导向涨价深渊,而且球迷们也不可能在抵达赛地时仍在等待低价票出现,这简直是一个逻辑悖论。
就在门票开售仅一天后,国际足联就提高了至少九场比赛的票价,即使是史上票价最高的世界杯球票仍供不应求。批评者认为,世界杯正逐渐变成一场富人专属的赛事。
随着国际足联官方转售平台的上线,反对声浪进一步加剧。与往届世界杯“转售价不超过票面价”的规定不同,国际足联此次允许美国和加拿大市场的门票无上限转售。目前已有部分决赛门票的转售价超过25000美元。此外,国际足联还将向每笔转售交易的买卖双方各收取15%的费用,相当于从单笔交易中抽头30%。而在往届世界杯中,买卖双方的总手续费仅约为10%。
花数千美元买的“门票购买权”形同骗局
与此同时,一场围绕“门票购买权”的风波更是令国际足联陷入信任危机。数百名球迷此前花费数百美元甚至数千美元,通过国际足联旗下数字藏品平台FIFA Collect购买RTB资格。如墨西哥队的第三场小组赛共售出12个RTB,每个定价3999美元。而如今购买者们发现自己只能兑换高价票。不满情绪已迅速蔓延至二级市场,部分RTB价格暴跌至低于原价。
国际足联承诺RTB持有者可在后续阶段以“待定价格”购买一至两张世界杯门票,但RTB不包含门票费用,只代表了购买资格。国际足联去年12月发邮件称,RTB持有者可购买的“门票涵盖不同类别,满足各类需求”。避开抽签、比二手市场划算等预期让球迷争相购入,不少人将其视为获取平价门票的捷径。
这份期待在本月中旬彻底破碎。FIFA Collect宣布,绝大多数RTB持有者仅能兑换1类(最贵)——70%为1类票,28%为2类票,3类票仅占2%,最平价的4类票则完全无法购买。
“对我来说,买RTB的核心意义是能以票面价购买更便宜类别的门票。早知道是这样的比例,我绝不会买RTB。”美国球迷乔恩·希思的话代表着RTB持有者的普遍情绪。希思已为美国队在洛杉矶的揭幕战RTB投入上千美元,但他还需另外支付1940美元(2类票)或2735美元(1类票)的票价才能买得球票,高额支出让他不堪重负。
特朗普与因凡蒂诺出席世俱杯颁奖仪式
面对国际足联赤裸裸的“圈钱”行为,纽约州议会议员、纽约市长候选人佐兰·马姆达尼发起了“终结贪婪游戏”运动,公开呼吁国际足联终止动态定价,恢复转售价格限制,并预留15%的门票以折扣价出售给当地居民。“全球最大的体育赛事将在我们家门口举办,但大多数纽约人会因为过高的票价,连现场观看的机会都没有。”马姆达尼如此表示。
面临着来自球迷、政客和媒体的多重压力,国际足联仍未表现出任何调整策略的迹象,希尔吉依旧搪塞道:“我们既要实现收入优化,也要实现上座率优化,这始终是在不同因素间寻找平衡。”
欧洲球迷组织执行董事罗南·埃万的批判一针见血:“这根本不是让足球真正走向全球,而是将这项曾对所有人开放的赛事私有化。国际足联管理层无法理解:他们需要看台上的球迷,需要赛场的活力、氛围与多彩文化。定出这样的高价,将令这一切不复存在。”
在高昂票价与争议机制的双重壁垒之下,这场横跨三个国家、十六座城市的绿茵盛宴似乎将沦为少数人的狂欢,而这一切的主导者正是“割韭菜”心切的国际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