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辆小米汽车在成都街头因事故起火,多名路人试图救援,却因车门无法打开而束手无策,最终驾驶员不幸遇难。而今年3月,在安徽铜陵发生的一起导致3人遇难的事故中,也发生了对小米汽车的类似质疑。而类似的情况在其它品牌车型中也并不鲜见。安全之门就是生命之门。保障安全之门敞开是一个产品的底线,也是一家企业和一个行业的底线,这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加以保障,更需要融进企业和行业的“骨子里”。
门打不开,是因为车辆的电子隐藏和半隐藏式门把手出现故障后无法开门。为什么会用这种门把手呢?自特斯拉开始采用这种设计后,很多新能源智能化车型纷纷跟进。据称,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美观和减少风阻。而实际上,从美观方面来讲,电子隐藏和半隐藏式门把手与机械门把手各有各的审美;而关于减少风阻,已经有专家表示,两者差距微乎其微。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种门把手还会“大行其道”?原因在于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创新的噱头和流行的标签。对车企而言,若不采用这一设计,则新车发布会上便会少一个卖点,甚至还可能被认为“土气”。在这样一种思路和潮流下,安全问题就潜移默化地被众多厂家选择性忽略了。
上世纪,福特平托车因燃油系统设计缺陷导致多起起火事故,最终付出巨大代价,促使整个行业重新审视安全设计。随着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时代,汽车的“灵魂”里不能只有代码迭代的速度,更必须熔铸进对安全的极致追求。任何对创新的探索,都必须将安全置于不可撼动的顶端;任何设计美学,都应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坚实守护。
安全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静态标准,而是一场需要永不懈怠、持续进化的动态征程。今年4月,工信部颁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动力电池标准。5月,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9月,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驾驶辅助系统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9月24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被禁止。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将建立并推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这些措施的相继推出,不断筑牢智能汽车的安全屏障。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汽车行业产品形态、技术创新、营销体系等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流量效应、粉丝经济等新兴商业形态,已经开始改变之前的先试后买、货比三家的传统消费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基于对品牌或IP喜爱的“闭眼进”“秒成交”等。作为一种新营销模式,这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产品质量要做好,起码在安全方面要得到保障。消费者不考虑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代表企业和产品也可以不考虑。消费者不考虑是因为他们已经默认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没有问题;而作为企业,就要对得起消费者的这份信任,真正做好产品,将安全刻在“骨子里”,而非一味透支信任。
安全不是话术,生命岂可儿戏。怎样才能“将安全刻进骨子里”?它不是发布会上的口号,更不是类似“瞬间刹停”“大字宣传小字免责”“免费送送送、不要也不行”之类的炒作噱头。它是一种深入企业骨髓的信仰,是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它要求企业从决策源头起,便将安全置于“一票否决”的核心地位;它必须构建一套贯穿设计、研发、供应链、生产、测试、售后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它需要巨额的成本投入和大量的经验积累。
当前,众多汽车品牌将“冰箱、彩电、大沙发”以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这些提升舒适性与便捷性的配置本身无可厚非,但汽车的本质,依然是安全、可靠地将用户从起点送至终点的交通工具。若连最基本的安全、可靠性都存疑,那么再先进的智驾功能,都如同构筑于流沙之上的城堡,随时可能因基础的空洞而轰然倒塌。
安全之门,既要能够从车里打开,也要能够从车外打开,更必须从企业的“骨子里”打开。它要由对生命的无限敬畏所驱动,由坚不可摧的制度与流程所锻造。唯有如此,当用户坐进驾驶舱的那一刻,所感受到的才不仅是科技的便捷与舒适,更是那份源于车辆“骨子里”的、让人安心托付生命的安全承诺。如果安全之门从“骨子里”打不开,那么汽车企业的发展之门也必将在市场上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