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3 10:30:00 股吧网页版
让中小学生普遍享有一个秋假 难在何处?路在何方?
来源:上观新闻

  秋风渐起,恰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此前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的表述,让“上海孩子何时也能放秋假”的话题,在家长群和教师圈里引发热议。

学习不应囿于课堂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首次提出探索在中小学安排放春假或秋假的意见。此后,在多项国家相关政策里,这个要求被反复重申,广东佛山、浙江舟山等多地已陆续试点。有调查显示,71.3%的受访者支持在中小学放秋假。

  有教育界人士表示,秋假并非新鲜事物,早年间农村中小学的“农忙假”便是其雏形,只是随着双休制度推行而逐渐淡出。如今重设这一假期,既有破解国庆旅游扎堆、职工调休麻烦的现实需求,更有让孩子在秋高气爽的好时节亲近自然的教育考量。上海市三新学校校长张爱国表示,春秋假是给孩子们的成长留下了一种“呼吸感”极强的智慧,真正的学习从来不应囿于学校课堂,春秋假不是简单地“停课”,而是换一种方式学习,阻力显而易见,担忧并非多余,但并非无解。他说:“从操作层面看完全可行。现在教室里都装了空调,8月下旬开学也不怕高温,只需调整暑假时间就能在学期中腾出一个小长假。”但是,即便校长们有这样的积极态度,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现实困境。

  学校层面的学业焦虑与教学惯性,是春秋假落地的第一道“拦路虎”。一位高中教师的顾虑颇具代表性:“在春季学期,5月初就有学业考,高考也进入了倒计时,这时候放假怕学生‘心玩野’;在秋季学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恰逢期中考试,贸然插入假期会打乱教学节奏。”多位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也无奈地向记者表示,这里面还有个系统性难题——中小学课程安排本就紧凑,教材内容与寒暑假周期深度绑定,就算只增加一个秋假,不仅需重新编排教学计划,还得应对不同学段的升学压力。这种“教学与假期的博弈”,在升学竞争激烈的当下,会显得矛盾尤为突出,使得学校即使有放几天假的意愿,也难免畏首畏尾。

合力破解看护难题

  记者发现,家长群体的“看护焦虑”更让秋假陷入“叫好难叫座”的尴尬。双职工家庭是上海家庭结构的主流,当孩子一下子多了好几天的假期,家长的带薪休假却未能充分落实,“谁来带娃”就会成了最现实的难题。有家长坦言:“春秋假听起来美好,可我们家长根本请不出假,别说亲子出游,连基本的看护都成问题,总不能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吧。”

  这种焦虑并非上海独有,浙江杭州自2004年探索春秋假以来,“无人带娃”始终是家长反映最集中的问题,虽然当地推出了课外服务等配套措施,仍未能完全破解这个难题。上海作为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本就比较紧张,要解决好假期看护问题,难度会更大些。此外,更深层的阻碍在于政策配套的“碎片化”与社会共识的缺失。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春秋假推行需要全社会联动,尤其依赖市级层面的系统性行动。”

  秋假虽无明文规定,但沪上不少学校通过“行走课堂”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这种零散的探索虽具意义,却因缺乏统一规划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不到位、社区托管资源不足、家校社共育体系未健全等问题,都让秋假难以从“政策倡议”转化为“民生福利”。反观已试点的几个地区,都是以市级政策明确假期的时间与配套措施,形成了从教育局到文旅局、体育局等多部门的协同机制。

多元扩容假期服务

  破解秋假落地难题,首先需要制度层面的设计。张爱国校长说:“可调整五一节、国庆节假期前后的教学时间,比如五一节叠加一周春假,8月下旬提前开学腾出国庆前后的秋假,这样既保证总教学时长,又实现错峰休假。”这种“假期平移”的方式,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教学节奏的影响,也符合“不改变放假总天数”的政策要求。

  多元化的配套服务需要不断扩容与完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洋建议,秋假不能“一放了之”,可参考杭州“免费校内托管”模式,对无看护能力的家庭提供服务。也有专家表示,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可依托实力强劲、资源丰富的博物馆、少年宫、科技馆等机构,设计研学课程、兴趣活动。只需通过政策引导整合资源,便能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春秋假期的服务网络。

  最关键的突破点在于打破“教育单打独斗”的格局。为此,熊丙奇提出四点建议:“春秋假应至少在地级市范围内统一行动,不能由学校或某个县自主探索;同一省内不同地级市可探索错峰放假;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提供多样化放假服务;推行春秋假应与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联动。”这就需要人社部门加强对企业带薪休假的监管,让家长有时间陪伴孩子;文旅部门可推出亲子旅游优惠政策,释放消费潜力;社区需强化托管服务能力,形成“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的格局。唯有多部门形成合力,才能让秋假从“教育政策”升级为“社会工程”。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