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玉麟通讯员王桐贵

演出现场观看文艺表演。(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玉麟摄)
当小说中的主人翁朗诵着书里的句子、书籍中的人物与获奖作者同台领奖时,当台下观众一起挥舞着手中的点点星光灯……这一刻,“长江文脉源远流长”的感觉被具象化了。

书中人物话剧式的表演,背后是对应的获奖作品名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玉麟摄)
10月18日晚,作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子活动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大学联合主办的“遇见长江”文学周——“湖北文学之夜”在湖北大学礼堂璀璨上演。
本次晚会以“青春江河·文耀荆楚”为主题,打破文学盛典活动的仪式化框架,通过音诗乐舞、情景演绎、影像灯光等多元艺术形式,融合科技与艺术,呈现了一场文学与青春交相辉映的视听盛宴。
“长江文脉”的青春流传
活动现场发布了第二十二届新青年小说大赛、“荆山楚水·荆风楚韵——笔尖上的湖北”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全面展示了湖北新大众文艺创作的崭新气象和青年作家群体的蓬勃风貌。
当晚,中国作家协会、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作协、湖北大学等有关领导,省内外高校负责人以及来自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的作家、评论家齐聚江城,共襄盛举。

新青年小说大赛一等奖获奖者领奖。(记者李玉麟摄)
湖北文学之夜以文学为媒,凝聚起青年群体的创造活力,传递出荆楚文化的独特韵致与时代担当;以长江为脉,构筑起推动长江文化交流、展现中华文明魅力的重要平台,成为湖北省深入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

文艺演出现场。(记者李玉麟摄)
文艺表演与颁奖融合打破舞台和书籍的界限
晚会以暖场专题片《长江:文学之河》开篇,循着江流脉络展现长江与文学的相映相生,带领观众沉浸感受“长江是文学追梦人的追溯与召唤”。在序章《江河所赐》中,舞蹈与编钟古琴交织,诗歌与影像交融,荆楚文脉在光影中流淌。
整场晚会分为“江天激浪”“沃土生华”“星河弄潮”三大篇章:上篇聚焦青春创作,节目《少年》《破茧寻光》《青春的N次方》展现青年文学的理想与力量;中篇描摹荆楚烟火,《这方烟火》《巴东的冬天》等节目以生活温度映照文学深情;下篇彰显文脉传承,《追光》《代表作》《灯火里的中国》以诗乐舞形式致敬先贤、歌咏时代。现场颁奖与表演交织推进,在《长江之歌》的合唱声中将全场氛围推向高潮。

“荆山楚水·荆风楚韵——笔尖上的湖北”主题征文一等奖获奖者领奖。(记者李玉麟摄)
展现了新时代长江流域青年作家的精神风貌
据了解,晚会现场发布的获奖作品中,由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学生联合会和湖北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二届新青年小说大赛共征得稿件352篇。经评委评审,湖北大学杨琴《遇山》等5篇作品荣获一等奖,8篇作品荣获二等奖,10篇作品荣获三等奖;武汉大学等8所高校获“优秀组织奖”,吴昊琳等8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遇山》讲述27岁辞职的徐远宁,乘火车硬座赴成都散心时,与大三女生曾安因晚霞相识,结伴开启散心的旅程,对“催婚”“辞职”等社会议题进行了现代青年式的探讨。《蝴蝶的尖叫》通过讲述西南边境小镇中,姚瑶被传“红颜祸水”,何奶奶将她隔离隐居,“我”是她唯一的童年玩伴,最终姚瑶“羽化成蝶”的故事,探讨了女性成长议题。参赛作品的立意都非常新颖、笔触鲜活,集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作家的精神风貌与文学担当,呈现出当代高校文学创作的蓬勃气象与青春风采。
由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荆山楚水·荆风楚韵——笔尖上的湖北”主题征文活动自启动以来,吸引全国文学爱好者踊跃参与,共收到投稿1842篇,经专家严格评审,最终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50名。作品体裁广泛、风格多样,涵盖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城市记忆、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生动书写新时代的荆楚故事与人民心声。
青春与江河同奔涌,文学与荆楚共璀璨。此次湖北文学之夜以“节目为体、文学为魂”的创意设计,让颁奖成为故事的延伸,让文学融入舞台叙事,实现了文学影响力的跨界表达。
这既是长江文脉的生动传承,也是青春文学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湖北文学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大局的集中展现,为湖北文学“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注入了新的青春能量。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