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TCL华星总投资约295亿元的t8项目在广州开工。据悉,这是全球首条规模化量产的G8.6代印刷OLED产线。
在全球面板巨头纷纷押注高世代线的背景下,TCL华星选择了“印刷”这一差异化路径。在开工仪式现场,TCL华星展示了基于该技术的三折叠显示产品,并展示了其在中尺寸IT、车载等高端市场的应用潜力。
该项目的落地,更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显示产业集群“强链补链”的关键一环。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CEO赵军在接受南都湾财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t8项目是中国显示企业首次在技术上具备“局部领跑”的潜力,其目标是构建一个从材料、装备到终端的自主生态。
TCL华星的“印刷”路线图
根据TCL华星公布的信息,t8项目总投资295亿元,规划月加工约2.25万片2290mm×2620mm尺寸的玻璃基板。
该产线瞄准的是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等中尺寸IT市场。赵军介绍,选择印刷OLED技术,是因其在成本和显示效果上的独特优势。他表示,印刷技术是目前所有OLED技术中唯一能实现Real RGB Stripe(规整像素排列)的,在文本显示上会非常清晰。
在成本方面,赵军算了一笔账:印刷OLED的材料利用率超过90%,而传统蒸镀技术即使考虑回收也仅约30%;同时,印刷制程无需昂贵的精细掩膜版(FMM)和大规模真空设备,投资和运营成本更低。
“我们比较保守地预计,规模化后相比其他OLED技术有超过15%以上的成本优势。”赵军称,这是实现“OLED普惠化”的关键路径。常规的高世代显示的项目投资回报在5-7年之间,基于该产品的竞争力,他预计t8能用更短时间收回投资成本。
t8项目的上马并非“从0到1”。TCL华星在此项技术的投入已持续12年。赵军透露,位于武汉的G5.5代印刷OLED产线(t12)已于2024年11月实现量产交付,至今近一年的时间里,产线良率已从初期的个位数提升至70%以上。“t12为高世代t8项目提供了可靠的量产经验支撑。”赵军表示。
在产品规划上,两条产线将形成协同:t12(G5.5)未来将更多聚焦医疗、车载等高附加值、差异化产品;t8(G8.6)则主攻主流中尺寸消费电子市场。t8项目建设周期规划为24个月,预计在2027年下半年实现量产。
蒸镀与印刷的“岔路口”
实际上,在中尺寸IT市场被视为OLED下一个爆发点的当下,全球面板巨头已经在高世代OLED产线领域开启“军备竞赛”。
在TCL华星之前,三星显示、京东方、维信诺均已入局G8.6代产线。其中,京东方成都G8.6代AMOLED项目总投资630亿元;维信诺合肥G8.6代AMOLED产线总投资550亿元。
这场总投资超1800亿元的竞速中,厂商们站上了不同的技术“岔路口”。三星和京东方均采用目前相对成熟的“蒸镀”工艺;维信诺则采用其自主研发的ViP技术;而TCL华星则是唯一规模化押注“印刷”路线的巨头。
对于TCL华星是否“入局已晚”的疑问,赵军坦言,t8是行业里第四条宣布的高世代OLED产线。“我们选择这个时机,是跟我们自己的进展节奏和规划有关的。”
他表示,TCL华星判断中尺寸OLED市场将在2026年开始进入“快车道”,t8在2027年下半年的量产节点,正好能“抓住这样的需求快速增长的节奏”。
行业分析认为,TCL华星选择印刷路线,除了基于技术自信和成本考量,也在战略上避开了传统蒸镀路线的核心设备(如蒸镀机)和关键材料(FMM)长期被海外少数厂商垄断的供应链瓶颈。
粤港澳大湾区“强链”迎新
t8项目落地广州,也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显示产业集群迎来新的“强链补链”关键一步。
“t8落地粤港澳大湾区,是因为这里目前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要素最齐备、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具备‘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生态基础。”赵军在采访中明确了选址逻辑。
他指出,t8项目将与TCL华星在广州的t9、t11产线,以及在深圳、惠州的现有产线形成强大协同,强化大湾区内部的“广深惠”产业联动。
作为“链主”企业,t8项目被期望能加速印刷OLED关键材料、核心装备、核心元器件等上下游企业集群在广州落地,形成覆盖“材料-装备-面板-终端”的全产业链生态。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构建“自主生态”。赵军在采访中强调,TCL华星在印刷OLED技术上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过去我们面临关键设备、关键原材料大量依赖海外,以及知识产权的‘卡脖子’问题。”赵军透露,t8项目有望在一期实现50%的设备国产化率,后续将进一步提升。他表示:“我相信随着印刷OLED的发展,t8项目的投产,也意味着中国在这个领域不但能做大,而且能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