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直保市场规模已稳居全球第二位,占10%的份额,但作为“保险的保险”,再保险市场规模仅排在全球第七位,份额只占4%,与直保相比略显失衡。
上述数据来自近日召开的2025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在此背景下,如何让我国再保险市场进一步提升,自然成为了会议讨论的重点。
综合参会的业内嘉宾观点,“十五五”时期我国生产、消费、贸易端的高质量发展将催生新的再保险需求,也将对再保险供给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中国再保险业将迎来补缺口时期。而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是我国再保险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应在目前稳健发展的基础上对标国际标准和最佳实践,为全球再保险业风险治理提供更多“中国方案”,努力实现我国再保险承保能力的“无限续杯”。
再保险规模与直保略显失衡
尽管我国近年来对再保险市场越发重视,在政策、要素市场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但目前再保险规模与我国直保规模相比仍略显失衡,有待进一步释放其功能。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司长尹江鳌在上述会议上介绍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直保市场和再保险市场的规模分别超过7.2万亿和9000亿美元。而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此前的数据,去年我国再保险保费为2595亿元,直保保费则达5.7万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中再集团党委书记、拟任董事长庄乾志在会上给出了一组比值:2024年,我国GDP占全球的17%、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占全球的10%(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二),而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占全球的份额仅4%,排在全球第七位。
“在很多垄断程度高、技术要求强的巨灾、复杂和特殊风险领域,我们的再保险供给不足,我国再保险市场要素集聚、风险定价和市场引领能力亟待增强。”庄乾志表示。
太保产险再保险部总经理王金宝在会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当前国内再保险市场竞争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在某些业务类型上,比如车险,再保险市场偏好普遍趋同,实际上的再保险需求并不多。而在巨灾类和新型业务类型上,比如新能源、工程险,再保险需求较大,但再保险市场偏好普遍较低,投入资源研究不够,往往出现再保定价和承保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保险公司需求,难以形成市场竞争格局。当然直保与再保险在定价上的分歧也是原因之一。
尽管我国再保险市场仍待进一步发展,但再保险的作用不可或缺。尹江鳌强调,再保险作为保险的放大器,有利于应用全球承保能力,使一些局部地区不敢保、难以保的风险在全球分散。这显然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从全球经验来看,再保险在应对各类风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庄乾志以具体案例说明,在分散巨灾风险方面,今年一季度洛杉矶大火造成的280亿~450亿美元保险损失中,至少30%由再保险公司承担;在科技创新领域,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调研显示,约40%的全球网络保险保费分保给再保机构;面对地缘冲突,OECD估算俄乌冲突可能导致160亿~350亿美元保险损失,前21家全球再保险公司预计吸收50%的损失。“再保险是维护宏观经济金融稳定与促进金融产品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安排。”庄乾志表示。
迎来补缺口时期
虽然面临挑战,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再保险行业也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庄乾志称:“未来十年,是中国再保险业补缺口时期,加快再保险发展已成为下一步金融改革发展的基本逻辑和战略选择。”
“面对‘十五五’时期生产、消费、贸易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相关保险需求对供给能力将提出新的要求。应充分发挥再保险作为‘放大器’‘调节器’和‘连接器’作用,促进保险业实现‘敢保’‘善保’‘会保’。”尹江鳌表示。
具体来说,上海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毛利恒解释称,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型,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快速发展,大量新兴风险保障需求持续释放;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加快“走出去”,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表明,截至2024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5.2万家,它们亟待再保险行业主动作为,织密中国海外利益“安全网”。
国际再保险市场对中国承保能力的诉求也在强化。毛利恒称,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经济体更加注重发展和安全的有机统一。选择把再保险承保能力分散到更多国家,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已经成为比较广泛的国际共识。与此同时,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科技赋能的领先优势正在凸显。
再保险全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参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推动我国再保险市场提质增效,需从政策、技术、市场建设等多维度协同发力,而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正是其中的重要战略抓手。
“在临港新片区建设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打造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是国家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央地同题共答、推动保险业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上海金融监管局局长綦相在上述会议上表示,目前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实现了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入场机构初具规模、交易结算平稳起步的良好局面。
毛利恒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6家再保险专业机构汇聚临港,6家境外机构在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设立了交易席位,开通交易权限的机构达128家,初步形成了再保险全产业链条。截至三季度末,登记交易中心累计交易规模达到45亿元,累计登记规模近1100亿元,业务稳步增长。
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加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步伐?
綦相称,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需要对标国际标准和最佳实践,立足服务境内外机构需求,在差异化偿付能力制度建设、信用评价和担保机制、新型风险转移工具等国际成熟产品引入、跨境业务收入投资便利化、人员出入境开展业务等方面,构建、优化相适配的监管制度和营商环境政策体系,打造我国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的示范场景。同时,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牢牢抓住再保险行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
毛利恒则建议称,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需要“上量”“持续”“可控”。从规模角度而言,下一步境内业务要再集中,分批上平台交易;跨境分入要再聚力,探索整合行业承保能力;跨境分出业务要再优化,在精准引进承保能力的同时,更要大力引导境外机构上平台交易。从持续角度而言,要着重培育“分出+分入+中介”的市场生态,推动业务和人员双进场,支持头部再保险经纪公司在临港展业,加快引进律所、评级等中介机构,做好配套保障。从可控角度而言,需着力打造自主可控的风险管理中心,在推动全量登记基础上,逐步形成中国再保险行业经营风险监测、国别风险地图、机构风险画像,推进精准定价、靶向预警。同时加快创新风险转移工具,助力填补巨灾风险、新领域新业态保险保障缺口,拓宽多元资本补充和风险分散渠道,实现再保险承保能力的“无限续杯”。
要为全球再保险业风险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监管方和企业方的下一步计划又是什么?
从监管方来说,綦相表示,上海金融监管局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履行机构主体监管责任,加强风险监测,保障业务稳健发展;二是协同加快机制建设,指导和支持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发挥辅助监管职能,协同上海保交所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强化政策研究储备,加快形成可落地、可操作的方案;三是协同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属地优势,加强与上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人才吸引力更强、跨境交易更畅通的良好局面。
从再保险机构层面,庄乾志则称,下一步要强化研究引领,增强对巨灾风险、新兴风险和复杂风险的认识;强化科技赋能,实现差异化精准定价;强化行业协同,不仅要实现承保能力整合,更要积极制定行业标准、共享风险数据,进而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