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在2025外滩年会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虽然人工智能(AI)拥有真正的革命性潜力,但当前美国股市在AI驱动下的估值上涨,正显现出明显的泡沫风险。
罗奇称,他毫不怀疑人工智能具备真正变革的潜力——它可能重塑经济活动、就业结构,以及机器主导的智力资本增长,投资者也正积极抢占这场变革先机。但问题在于,这些影响并非立即显现。
他指出,当前,在美国主要股指上涨中,估值的飙升高度集中于“七巨头”及更广泛的AI相关板块,其在标普500市值的占比已经达到30%至35%。而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高峰时期,科技股当时约占同指数市值的6%。这一比例差距令他认为,“押注”规模反而更大。
他提醒投资者与政策制定者务必警惕几大典型泡沫特征:股价出现陡峭、近乎垂直的猛涨;在宽泛市场指数中,估值失衡地集中于少数“热门”股票;投资者行为越来越偏向“价格会继续上涨,所以买入然后再高价卖出”,而非基于公司基本面逻辑。
《21 世纪》:今年以来,全球股市估值一路攀升至历史高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工智能热潮所驱动。在你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还是另一场投机狂潮的征兆?
罗奇:这个话题无论我到哪里都不会缺席。我毫不怀疑人工智能具备真正变革的潜力——它可能重塑经济活动、就业结构,以及机器主导的智力资本增长。投资者正在积极行动,试图抢先布局这些影响。但在我看来,错误在于预期这些影响会立即显现。因此,我认为当前估值——尤其是在标普500和其他美国主要指数中,美股“七巨头”(Magnificent Seven)或更广泛的AI复合体公司所驱动的上涨——已经严重失衡。
简而言之,我认为,市场与现实之间存在脱节。有人将其与1999-2000年互联网泡沫相提并论。其实我觉得这次更令人担忧。“七巨头”目前约占标普500市值的30%至35%。相比之下,互联网泡沫在2000年3月初占标普500市值大约只有6%。所以这是一场更大的押注。我也无需提醒你,当年那个规模远小于今日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标普500在接下来一年内下跌了49%。我们不能对目前的情势掉以轻心。
《21 世纪》: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说,资产价格正逼近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水平。在你看来,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应当关注哪些关键警示信号,以判断AI叙事是否被夸大?
罗奇:若回顾历史上的资产泡沫案例——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你会发现几个共同特征:资产价格急剧、几乎垂直上升;估值被高估的股票在广泛指数中高度集中;最终,投机者不是基于基本面买入,而是基于价格上升的预期,希望等到价格进一步高涨时卖出获利。
这些因素现在很多都在起作用,而这是值得担忧的。谁能知道什么就可能刺破这一泡沫呢?我的耶鲁大学同事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做了很多关于金融泡沫的研究。他的结论是,泡沫往往在“自重”下破裂——估值过高成了投资者无法承受的负担。有趣的是,当前“投机泡沫”的讨论广泛,也许正好把这类风险暴露出来,从而降低发生重大崩盘的可能性,因为大家可以由此意识到这一风险。
《21世纪》: 这些动态将如何影响央行现在对利率和市场稳定性的思考?
罗奇: 自2008-2009年金融危机(2006-2007年次贷危机为前奏)以来,金融市场对资产价格的关注显著增强。这一演变其实可追溯至1996年12月,当时格林斯潘(时任美联储主席)警告“非理性繁荣”,强调理解资产价格、实体经济活动与货币政策三者之间联系的重要性。在这个视角下,如果美联储突然让市场吃惊(例如市场预计降息却没有),那可能本身就会引发高估值美国股市的大幅调整。当然,这取决于市场在那段时间内将如何演变。如果市场在短期内大幅下跌,美联储可能会被迫发出信号,表明其准备支持市场——就像1987年股市一天暴跌超过20%后,以及其他金融危机中所做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