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疲劳、睡不好、“三高”、结节、颈椎病已成为职场人中较为常见的健康困扰。更扎心的是,超九成职场人主动制定健康管理计划,但仅两成严格执行。虽然职场人对健康保障的需求客观存在,但超四成职场人因患基础疾病无法购买合适重疾险
艾瑞咨询发布的《职场人“健康负债”白皮书》揭开了职场人“健康负债”累积的严峻现状:一边是亚健康症状与基础疾病成为常态,一边是健康管理“知行脱节”、保障需求与可及性失衡的双重困境,健康焦虑正成为职场人不可忽视的隐性压力。
近日,原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2025大健康生态融合发展论坛”上指出,健康险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要走出一条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科技数据为驱动、以生态协同为依托、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如今,越来越多可让带病人群投保的健康险产品走向市场,从单一风险保障升级到综合健康服务,既精准破解职场人保障缺口与健康管理难题,也是保险公司探索高风险人群保险的一条可行路径。
业内探索已病人群能买的健康保险
数据显示,我国超4亿带病体人群面临巨大保障缺口,其医疗费用占全国60%但商业险覆盖率不足5%。从行业趋势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及慢性病年轻化态势凸显,带病体人群规模将持续扩大。业内预测,到2030年带病体人群将突破5亿,医疗费用支出占比将升至70%以上。
在此背景下,带病体保险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悉,2024年带病体保险市场规模已突破120亿元,较2023年增长50%,未来5年有望成长为千亿元级蓝海市场。
政策层面亦为市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今年9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出台《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惠及带病群体、罕见病群体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为带病体保险市场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奠定政策基础。
“越来越多保险公司将目光聚焦于带病体保险领域。”中保科联总经理何苗在“2025大健康生态融合发展论坛”上指出,其核心发力点在于依托医保数据构建精准测算模型,通过纳入特定疾病及对应目标人群的风险参数,为拓宽参保覆盖面提供数据支撑。
具体而言,保险公司需通过连续5年的真实数据,开展疾病发生率、医疗费用成本等核心指标的量化分析,以此研判保险责任的可持续性,保障产品运营的可持续性;在完成可行性论证后,需测算不同保额、起赔线及赔付比例下的医疗费用消耗水平,同时分析叠加特定责任或特药保障后的整体医疗消费变化;确定保险责任后,需明确不同年龄、性别群体的费率厘定标准,为产品定价提供数据支撑。
从行业实践路径来看,带病体保险的实现模式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依托惠民保或团险业务,通过大规模参保人群的风险分散效应,实现带病体群体的互助共济;其二,以个人保险为载体,通过推出专病保险产品或扩充医疗险的带病体承保范围,满足非标体人群保障需求,如覆盖既往症的中端医疗险等创新产品,均是这一模式的具体体现。
健康管理已是决定健康险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近十余年来健康险领域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在保障责任持续升级的同时,承保范围亦不断拓展,从最初聚焦健康体设计产品以优化费率,逐步向带病体、专病群体开放承保。”明亚保险经纪副总裁李曦在论坛上表示,“保险+服务”“保险+生态”的模式创新,更彰显了行业在满足医疗险与健康险客户需求方面的突破与升级。
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则进一步表示,健康险发展的全新时代已经到来;健康险必须从风险保障工具,升级为连接与整合综合健康服务的核心枢纽。
他以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研发为例,当前相关团队正聚焦该疾病的血清学指标与影像学指标早期诊断产品创新,而这类技术突破与保险行业存在深度联动。“若投保客户在55岁进入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阶段未被察觉,待60岁病情加重后,后续照料、护理及医疗支出将形成沉重负担;但通过早期诊断技术捕获关键指标,可实现疾病早发现、早干预,既能惠及患者,也能为商业保险降低长期赔付风险。”
陈启宇指出,当前肿瘤诊疗技术持续进步,众多癌症已迈向“可防、可控、可治”阶段,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从产业生态与保险公司视角看,及时跟踪先进医疗技术动态,将为保险产品的研发、创新与迭代提供关键指导。
对于行业转型方向,镁信健康总裁王润东认为,健康险行业正经历从“被动风险补偿”到“主动健康管理”的关键转变。他表示,健康险不再是事后单纯的 “报销行为”,而是需将服务向前延伸,提前介入用户全周期健康管理,从源头干预健康风险;在此背景下,健康管理已不再是健康险的附加项,而是决定产品竞争力、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用户感知度不足、触达不及等问题待解
尽管健康管理在健康险领域的重要性已形成行业共识,但用户感知度偏低仍是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痛点。王润东坦言,当前不少用户虽购买了包含健康管理服务的医疗险产品,却存在“需用时不知如何操作、服务体验感薄弱、甚至不清楚产品已配置相关服务”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产品用户粘性与行业口碑。
针对用户感知度不足的痛点,王润东提出三方面优化路径:一是强化服务精准性,匹配用户真实健康需求;二是优化服务便捷性,降低使用门槛;三是增强服务透明性,让用户清晰感知价值,真正实现健康管理服务“触达用户、服务用户”。
除用户感知问题外,带病体保险推广中的 “触达不及”同样成为行业难题。前海再保险副总经理严勇指出,当前大数据在带病体保险领域的应用障碍已逐步破解,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转向销售端——带病体保险的销售逻辑与传统健康人群保险存在本质差异,如何精准定位并触达带病体目标客户,已成为行业亟待突破的全新课题。
对于带病体保险市场规模受限的原因,米加健康董事长宋涛在论坛上进一步分析称,核心症结在于其销售逻辑仍停留在“患病后自主购险”的传统模式,即通过互联网等渠道直接售卖,类似药品流通领域的OTC(非处方药)销售模式。
在其看来,健康保障的核心需求场景实则嵌入医疗流程之中,而非依赖代理人等传统销售渠道,传统渠道难以触达医疗场景的核心价值。因此需转变思维,以处方化逻辑重构产品设计与场景融合路径。他建议,借鉴药品处方的场景化、精准化特征,深度整合医疗机构资源;同时要从患者核心诉求出发,不仅关注“能否看好病”,更聚焦“出院后能否获得持续健康管理、降低复发风险”,推动带病体保险从“被动售卖”向“场景化嵌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