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物医药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呈现出冷热不均的局面,这是我过去五年从未见过的态势。”
近日,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深入交流时,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创东方投资合伙人卢刚结合自己多年的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经历,开门见山地指出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现状。
据他回忆,2015年至2021年,资金主动寻求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合作,自2022年起,生物医药投资热度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行业赚钱效应减弱,股权投资行业面临着“募资难”的问题,医药行业也面临研发效率下降、商业化受阻、港股流动性不足等挑战。卢刚认为,生物医药行业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其中,海外授权、AI医疗及支付体系完善是三大核心突破口。
“一级市场资金以国资为主,市场化资金暂未回归”
“(这是)项目阶段性里程碑,期待做出好产品,走向全球市场。”今年7月,卢刚在港交所见证了公司投资的眼科制药公司——拨康视云凭借8条创新药管线的竞争力成功上市。据悉,拨康视云发行价10.10港元/股,募集资金净额约5.22亿港元。
对于港股市场,卢刚认为,这正成为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重要选择,但也存在明显分化。“回顾过去五年,2021年一级市场的热度堪称‘恐怖’,但2022年至2024年持续低迷,2025年出现的一级(市场)冷、二级(市场)热的局面,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卢刚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在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市场表现来看,二级市场指数持续上涨,投资者收益颇丰,但一级市场融资未见明显回暖。在卢刚看来,二级市场的热度主要以港股为主,源于创新企业进入成果交付阶段,吸引二级市场资金,但二级市场的此类资金不会关注一级市场上的早期研发企业。而一级市场冷的核心原因是机构设立基金需提前数年筹备,而去年,无论是在港股还是A股市场,医药投资市场均冷淡,几乎无资金流入。
卢刚指出,当前一级投资市场资金以国资为主,市场化资金因过去几年未盈利、二级市场阶段性赚钱效应等原因,暂未回归一级市场。
他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港股上市门槛相对较低是核心吸引力,但同时存在市值差异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优秀的生物科技公司的港股市值可达上千亿港元,而部分企业市值低迷,且交易额集中在少数头部公司,大量中小生物科技公司交易额不足。此外,港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对企业市值有明确要求,“部分企业实现上市后,无法为投资者带来合理回报,导致资金难以回流至一级市场,形成‘上市即终点’的困境”。
对于市场格局转变的关键条件与时间预期,卢刚分析认为,这或许需要未来A股市场对无收入、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实现正常开放,期待在未来1至2年内,前期会有政策意见征集等“暖场活动”试探市场反应,资金对信号敏感,将推动一级市场资金链条运转。
“早已不是拿着商业计划书就能融到钱的阶段了”
面对行业“冰火两重天”的格局,卢刚结合其多年的投资经验,为创业者与投资人分别提出了行动建议。在卢刚看来,生物医药产业的破局,离不开创业者与资本的深度协同。
“对创业者而言,现在早已不是拿着商业计划书就能融到钱的阶段了。”卢刚解释称,2021年时,常有从大厂离职的科学家凭借研发想法就能获得投资,但2025年的市场环境要求创业者必须全职投入,且需具备完整的战略规划与执行力,“要全身心投入到企业运营中,才能度过行业寒冬”。
对于投资者与创业者的关系,卢刚用“过日子”来打比方:“不仅要‘结婚’,更要一起把‘日子’过好。”他指出,部分创业者在拿到投资后,就不主动和投资人沟通,往往错过了企业发展的窗口期,这一现象亟待改变。
“创业者应主动向投资人传递需求,明确需要哪些资源支持;投资人也应敞开心扉,与企业共同制定长期战略,而非只关注短期业绩。”卢刚强调,企业需根据自身管线布局、资金状况与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发展节奏,“并非所有企业都要追求上市,如果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并购或者找到适合自身的商业化路径才是关键”。
此外,企业还需合理规划发展节奏。“不是所有企业都要追求‘快速上市’,管线布局、资金节奏与市场空间需要匹配。”卢刚表示,“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策略,避免盲目扩张导致资源浪费。”
同时,投资机构要避免过度干预企业运营。“现在有些初创公司为了迎合投资机构,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变成‘全国性集团’,导致创业者精力分散、资金无效利用,最终影响核心产品研发。”卢刚直言,“投资机构应聚焦为企业提供资源支持,而非施加不必要的经营压力。”
对于投资人,卢刚提出要做“耐心资本”。“生物医药投资周期长,从研发到上市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投资人必须承受长期等待,不能追求短期回报。”他举例,“我们2021年投资的部分项目,至今仍在临床阶段,这需要投资人有足够的耐心。”
出海、AI医疗与政策红利成行业三大发力点
行业存在的矛盾还体现在研发与商业化的失衡上。卢刚指出,一方面,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成功率相比海外更高,尤其是创新药领域,已脱离早期“跟随”阶段;但另一方面,研发产出效率逐年下降,产品同质化严重、医保支付手段较匮乏等问题显现,“拿到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却卖不出去”成为不少企业的痛点。
“美国的一些创新药能卖得好、市值高,核心在于其(具有)完善的商业保险支付体系;而国内目前主要依赖医保支付,商业保险的托举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不过,卢刚观察到,这一情况正在改善,多重机遇已逐渐显现,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多重利好,正为生物医药行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其中,海外授权、AI医疗及支付体系完善是三大核心突破口。
在海外授权方面,行业已迎来历史性拐点。卢刚提供了一组关键数据:“2023年是国内创新药出海的关键一年,当年海外授权金额达257亿美元,首次超过从海外引进技术的金额,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真正走向全球市场。”卢刚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2025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强化,截至9月更是达到800亿美元,“按照这个节奏,2025年全年海外授权金额将必然超过1000亿美元”。
在卢刚看来,在当前的投融资环境下,出海能力已是投资机构关注的一个重点,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卢刚举例说道,其所投资的两家企业在2024年6月和7月分别达成了重要的海外授权交易。一家企业的一款处于临床二期的管线,授权给海外上市公司,总交易金额高达20亿美元,另一家企业将一款处于临床三期的管线的日本市场权益授权给国际大药企,总交易金额达1亿美金。
不过,出海也面临外部政策风险。“美国频繁出台政策,通过关税等手段限制生物医药产品进口,这对行业出海构成不确定性。”卢刚指出,企业需要提前布局,通过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立本地化团队等方式,降低受单一市场政策波动的影响。
“机会总是在困境中产生的,医疗投资最狂热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但中国生物医药投资的底层逻辑没有变化。”卢刚强调,未来依旧可期,当前港股上市与海外授权的成果,是十年前行业从业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今天我们的每一步布局,也都将为十年后的生物医药产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