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0月23日电(陈冉)10月23日,在2025外滩年会的“外滩圆桌:金融领域的AI治理与国际合作”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当前尽管AI发展迅猛,应用广泛,但必须明确一点,目前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其作用仍是辅助性的,无法取代人的决策。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则表示,银行较少使用多模态或生成式技术,主要依赖大数据分析和推理模型,基于这一特点,未来的从业人员规模会显著受到影响和减少。“人工智能在银行业的支付、定价、风险管理和市场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很大的边际变化。”
对于AI效率提升是否会带来金融机构内部员工安置的压力,肖远企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金融机构单纯因AI应用而出现员工安置压力的案例。以柜员服务为例,AI是辅助工具,无法替代柜员与客户之间个性化的互动。在信贷、保险定价、定损、精算等关键领域,仍然离不开人的专业判断。
助力监管已有很大进展
周小川指出,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监管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以反洗钱、反恐融资系统为例,是最典型可运用大量数据分析发现线索、识别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的领域,利用已破获案件数据进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型会逐渐提升,从中找出规律,对监管有巨大作用,这方面现在已取得很大进展。
“AI可以在物价和微观行为的数据收集、处理、模式识别和推理方面影响货币政策决定,是否可以从历史上金融稳定数据、金融机构健康性变化中,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推理预知金融不稳定的出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周小川说。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往往希望各类金融机构和活动在运用AI时提供透明、可解释的模型,但实际操作中可能有所不同。周小川指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必然带来模型的黑箱性,可能未来监管需要面对黑箱模型产生的结果和行动,来调节或监管金融市场。
“如果AI模型大量运用短期高频数据,学习结果很可能也是高频、短期、技术性的,可能与金融稳健和宏观调控所需要的面向基础面、长远稳定性的要求不一致。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周小川说。
两重风险需要关注
肖远企认为,AI应用所带来的风险,与历史上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在金融领域应用时产生的风险类似,目前或许难以定论,但从历史视角看,过去几轮科技革命在金融领域主要带来的是增量风险和边际风险,虽然风险的成因、路径和形态有所变化,但金融行业面临的根本性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未发生革命性改变。
具体到这一轮AI变革对金融领域带来的风险,肖远企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观察:对单家金融机构而言,一是模型稳定性风险。这一轮AI应用高度依赖模型支撑业务拓展,因此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变得至关重要;二是数据治理风险。这涉及数据来源的选择、数据质量的把控以及事后的评估与监测程序,也就是数据治理的程序。这两类风险对单个机构非常关键。
对金融行业而言,一是集中度风险。金融行业在AI模型技术上可能会依赖少数技术开发能力强、稳定性高、资源投入大的服务提供商。同时,大型金融机构在资源投入上可能比小型机构更具优势,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二是决策趋同风险。由于所使用的模型和数据相对标准化和集中,使金融机构在决策依据上可能趋同,进而导致行业整体决策同质化。如果趋同性过高,可能会引发“共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