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全会”),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全会把“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放在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首位,其中有何深意?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纳入全会公报,催生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突破口在哪里?“十五五”期间在人工智能方面是否还会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围绕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高技术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于喆进行了专访。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体现
NBD:全会把“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放在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首位。您认为这有何深意?
张于喆:高质量发展始终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将其作为“十五五”时期的首要目标,我认为是对前期政策方针的延续和深化。
在当前经济面临增速放缓和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这一目标也意在回应市场对“高增速”的期待,强调要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高质量发展并非否定“量”的增长,而是强调“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相统一。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本质也在于推动“质”的提升。
NBD:“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对于高质量发展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张于喆: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重要概念。它是一个宏观层面的系统性概念,相较于科技自立自强,其内涵更为广泛。现代化产业体系涵盖了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总量、产业技术、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更全面、更综合的体系。因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融合化的核心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NBD:“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被确立为产业发展三大方向,您认为哪个方向目前短板比较突出?怎样才能最高效地推动三者形成合力?
张于喆:这三大方向既是发展目标,也是问题导向的体现。目前我国在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智能化是为了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势;绿色化是针对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提出的,这从全球来讲都是一个大趋势;融合化则更多是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在产业之间、技术之间、主体之间的融合尚不充分。比如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一些绿色技术与智能化技术之间的融合、产学研主体之间的融合等,融合化的核心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形成合力。
NBD: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这相较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多了“航天强国、交通强国”,您如何解读这种变化?
张于喆:这体现了我国在航天和交通等领域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航天领域是大国竞争的重要制高点,随着我国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空间站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建设航天强国已成为水到渠成之事。交通强国则反映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显著成就,未来将进一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两个“强国”目标的提出,既是对现实基础的回应,也是对未来战略竞争的布局。
可持续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
NBD: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纳入全会公报,您认为催生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突破口在哪里?
张于喆:新质生产力肯定是“十五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自这个概念提出以来,其内涵不断丰富,本质上则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从国际竞争格局看,新质生产力已成“兵家必争之地”。
至于突破口,我认为只要把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大方向做实做深,新质生产力就会自然涌现。它既涵盖前沿科技的突破,也包括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些都与科技创新跟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密不可分。当然,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载体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人工智能、航天的发展等等。
NBD:基础研究若出现重大进展,是否也会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
张于喆:基础研究无疑是源头动力,但必须与应用研究形成合理匹配。这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尤为明显。当前,我们与美国的技术差距正在缩小,未来决胜的关键更多在于应用。因此,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投入强度和布局节奏必须同国情国力相适应。
NBD:您觉得“十五五”期间在人工智能方面是不是还会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张于喆:至少会保持大力发展态势。人工智能既是智能化的基石,也是多领域技术融合的核心通用技术,极有可能成为驱动新一轮产业繁荣的关键力量。
NBD:在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未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和努力?
张于喆:应聚焦“卡脖子”环节,持续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并同步推进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这些方向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联互通、互为阶梯,只有强化融合创新,才能形成攻关合力。当然,传统产业和前沿领域的攻关模式、组织方式、发展重点会有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