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塑料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从上游石化工厂的成本传导压力,到中游贸易商的“两头承压”,再到下游加工厂的“点价焦虑”,塑化产业对适配经营周期、精准对冲风险的定价与风控工具的需求愈发迫切。
传统定价模式存在短板
产业链被动承压
在传统塑料贸易中,第三方现货指数与“一口价”是主要的定价方式,但这两种模式均存在明显短板,给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带来了诸多困扰。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由于第三方现货指数的数据多采集自部分港口贸易商,样本覆盖范围窄且计算方式不透明,导致其抗操纵能力较弱。
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能科技)副总经理伊国勇告诉记者,当市场日内出现剧烈波动时,第三方现货指数发布存在滞后性,价格无法及时反映实时的供需关系,企业套期保值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第三方现货指数适配性不足的问题也给他们开展国际业务带来了一些麻烦。
“2025年6月,金能科技全资子公司金能化学尝试签订出口长约,但在参考相关资讯机构的越南港口到岸价时,发现这些资讯机构的指数价格与当地真实报价存在偏差,且无法与公司的期货套保方案匹配,最终造成公司亏损。”伊国勇如是说。
至于“一口价”模式,其因刚性锁价缺乏灵活性,难以适配企业多样化的经营需求。特产石化相关负责人宋仕威告诉记者,采用固定价时,购销双方存在“一方盈利则另一方亏损”的对立关系,并且话语权较弱的一方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价格。不过,即使企业拥有定价优势,也可能因模式僵化而流失客户。
“金能化学在采用固定价格销售时,便曾遇到过因下游客户选择定价更灵活的贸易商而流失订单的情况。”伊国勇叹息道。
除了上述传统的贸易模式外,基差点价模式虽能改善买卖双方的对立关系,提升交易效率,再配以套保操作,无论是灵活性还是安全性,基差点价模式都有了明显进步。但这一模式下,点价方还是需要承担择时风险。
对此,宋仕威表示,基差点价模式对点价方的决策研判与风险应对能力要求较高。若决策人的点价水平与市场平均水平偏差较大,企业可能会在生产成本控制、订单利润获取上落后竞争对手。
据了解,在今年PVC价格持续下跌中,不少下游塑料加工企业陷入越买越跌、越跌越买的“死循环”,囤积了大量高价库存。这导致其加工利润远低于采用“随采随用”策略的同行。
针对上述现象,多家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原料价格能在一定周期内保持稳定,以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升级与技术改进中。
京博石化副总经理刘勇表示,下游加工厂在点价期内常因“点价焦虑”而错失最佳时机。此外,海外长单中存在30天的海运周期,企业常因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无法对价格风险进行对冲,只能被迫减少海外订单。
据了解,上游生产企业需维持连续生产,但下游订单周期较短,传统定价模式难以覆盖整个供需周期。以金能科技为例,其丙烷采购与聚丙烯销售存在周期错配,面临着原料成本与产品价格反向波动的双重风险。中游贸易商的处境更为艰难,上游工厂要求以固定价结算,但下游客户倾向于点价模式,贸易商需独自承担基差风险,一旦基差突然大幅走扩,套保方案便会失效,业务损失则不可避免。
“全塑料产业链都在价格波动中承压,企业需要更加多元且稳妥的风险管理模式。”刘勇坦言。
月均价模式价值显现
契合产业“求稳”需求
月均价模式的出现,为塑化产业破解上述痛点提供了可能。记者采访了解到,该模式的核心优势是平滑价格波动、提升企业经营稳定性。
“相比‘一口价’与基差点价模式,月均价模式以全月平均价结算,可以规避单日波动,更贴合企业连续生产、按月购销的节奏,便于企业精准管理利润与套保,减少投机操作,保障产销计划的平稳。”伊国勇表示,在烯烃、聚烯烃贸易中,石化企业与下游企业签订长期合约时,以当月期货结算价算术平均值定价,既能平抑短期价格波动风险,又能降低企业违约风险。
“月均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平抑了价格波动风险,属于一种风险管理方式。”厦门国贸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韬表示,一方面,月均价模式定价大幅降低了因短期价格突变而造成的企业利润波动,是一种更为保守且安全性更高的模式。另一方面,月均价模式操作更便捷,也降低了参与门槛,可以帮助企业更加便利、更加直接地管理风险。
“从应用场景来看,月均价模式的适配性更加广泛:跨国企业可借助统一的定价标准,降低区域价差与汇率风险;贸易商囤货或远期交货时能对冲库存贬值风险;一体化企业能实现成本与收益的联动管理,稳定利润。”刘勇告诉记者,目前月均价模式主要应用于中下游的“长期稳定合约供应”,如某大型日化品瓶坯生产商与上游签订的年度协议,就会约定部分原料按现货月均价结算。这样一来,企业既能稳定成本,又能锁定供应优先级,规避旺季断供风险。
从市场基础来看,月均价模式的应用已初具规模。数据显示,国内化工品贸易中有20%~30%的长期合约采用月均价模式。此外,月均价模式在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的应用更加成熟,新加坡交易所原油月均价期货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定价参考。
月均价模式在塑化产业推广应用的同时,行业对配套期货工具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当前,传统的期货套保能满足基差点价的风险管理需要,但与“月均价现货”存在错配——用单点期货价格对冲全月均价,套保效果会打折扣。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大商所即将上市的上述三个化工品月均价期货则能补上这一短板,市场对此充满期待。
陈韬表示,目前塑化产业有多种贸易定价方式,但现有的期货工具无法完全匹配。比如,下游塑编、薄膜企业有时会签订“月度长协+月均价结算”的采购合同,而传统的期货工具只能锁定某一时点的价格,难以管控月均成本。此外,如果多次分批进行期货套保,还存在操作成本较高、拟合效果不佳等问题。至于基差交易模式,下游企业分散,小型加工厂难用期现工具避险,即使通过基差贸易转由贸易商套保,企业点价仍需判断行情,易错过时机,往往还会陷入“点价难”困境。
“月均价模式操作便捷、门槛低,可以大幅降低短期价格突变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对追求稳定成本与利润的企业而言,不失为一项更为安全的选择。”陈韬说。
伊国勇认为,上述月均价期货品种的推出,将推动塑化产业形成“点价”与“均价”并行的多元化定价策略,助力企业实现更加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提升产业链韧性。“金能科技将积极运用这一工具,进一步优化套期保值策略,为行业稳定经营与转型升级提供实践参考。”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