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上躺赢的时代一去不返,多资产、多策略成为资管行业的大势所趋。”近日,工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茜围绕“收益确定性”,从行业趋势、转型实践与未来方向,分享了理财行业破局思考,为大资管转型提供参考。
吴茜表示,当前大资管行业进入全面竞合时代,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资管AUM均超 30万亿元,其中理财规模截至9月末破32万亿元。但过去支撑增长的资产配置逻辑正失效,行业正面临三大挑战和趋势:
一是在“低利率、高波动、资产荒”环境下,多资产、多策略成为行业普遍共识。吴茜表示,长期以来,理财的配置结构以固收类资产为主,行业在此过程中也享受到了利率下行的市场红利。但在“低利率”时代,底仓资产收益较低,各类资产波动幅度放大,且经常呈现出“高相关性、同向波动”的特征,产品净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显著上升,仅靠单一资产来做高、做稳收益的难度极大。
“在β上躺赢的时代一去不返,多资产、多策略成为资管行业的大势所趋,构建资产配置新范式,成为在高波动环境下探寻确定性的一把‘金钥匙’。”吴茜说道。
二是在居民财富再配置大趋势下,理财必须走出资管赛差异化竞争路径。她进一步解释,居民财富再配置为各类资管行业带来了增长机遇,但今年在债市震荡、股市向好的驱动下,保险和公募的规模增速要高于理财,这反映出理财相比保险、公募的差异化特征。
换言之,在居民财富再配置过程中,客户风险偏好体现出明显分层、分化特点,对财富管理的各类工具也有明确、清晰的定位。其中,理财客户的风险收益偏好具有鲜明特征,一般要求产品净值稳、波动低、回撤小。而客户的这一需求,叠加理财自身的负债的属性,共同决定了理财投资必须以“绝对收益”为主要目标,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实现“绝对收益”的难度很高。
三是在理财“净值化3.0”时代,实现“稳健低波”对业绩稳定性、一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吴茜认为,过去更多是以获取稳估值资产等方式为客户带来稳定的收益预期,但在“净值化3.0”时代,产品净值对市场波动的敏感度大幅提升,单纯资产和资源驱动的模式实现“稳健低波”已不再现实,必须从“资产驱动”走向“策略组合能力驱动”,通过更多资产的低相关和分散化配置、更多策略的多元化和工具化组合,在直接反应市场波动的前提下,提升产品业绩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展望未来,吴茜认为需结合理财资金在负债端、产品端、资产端的特点,构建符合客户风险收益需求的工厂化、工业化管理体系,通过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控制、标准化输出,打造风险可控、可复制性强的资产配置新范式。
她同时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将“模糊的投资艺术”转化为“精准的工程图纸”,解决配置指引如何科学有效的问题。“多资产、多策略”首先要解决投资团队能力提升的问题,“平台化”需要完善分层决策机制,明确各个层级的分工和权限,通过在投委会层面构建一系列资产配置参考组合,发挥基准和中枢指引作用,通过“点阵图”等方式发挥集中研讨、分散决策的效果,将“模糊的投资艺术”转化为“精准的工程图纸”。
二是将“手工作坊式操作”升级为“标准化流水线生产”,解决过程管理如何精准到位的问题。通过建立“统一视图组合管理”和“动态回撤预警管理”两套流程体系,实现体系化管理和规则化投资,强调“客户需求-产品定位-投资人员-投资策略”的一致性,由专业团队对投资交易过程进行全面监测、预警和纠偏,以基准作为组合规则化管理的参照系,强化实际管理与策略目标的知行合一,落实稳健、规则的交易行为约束,通过策略工具化、工具产品化,将“手工作坊式操作”升级为“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全面提升产品“良品率”和业绩一致性。
三是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多策略体系,推动策略升级迭代。工业化的目标不是取代人,而是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多策略体系,以一位或多位核心投资经理为中心,沉淀出多个风格清晰、稳定的投资小组,成为策略组合的一环。通过投资经理画像和业绩归因分析两类管理工具,长期跟踪刻画不同投资团队和投资经理的风格特征、能力图谱,科学衡量投资绩效,识别收益来源,刻画投资能力,不断反馈赋能投资经理形成清晰稳定的投资框架,推动策略持续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