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互联网助贷业务规范化推进迅速。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规〔2025〕9号(以下简称“助贷新规”)落地将近一个月,除了助贷新规明确要求的持牌金融机构主体跟进披露合作名单等监管要求,及时更新,非持牌的科技平台也在配合金融机构快速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针对我司与资方披露的合作方不一致的问题,已经要求资金侧立刻处理,务必对照资方名单更新我们的合作名单,保证双方披露名单一致。”近期一家贷款规模在300亿元左右的助贷平台近日在内部工作布置中要求。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4月以来,持牌金融机构从合作名单动态调整到准入标准收紧,加速合规;非持牌的第三方助贷公司与互联网平台也同步跟进,在信息披露、消费者权益保护、利率压降等方面进行调整。
根据助贷新规,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准入管理,审慎制定准入标准,有效实施尽职调查,从严审批。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单进行更新调整。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外国银行分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参照执行。
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已经有20余家城商行、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陆续披露营销获客、增信服务、贷后催收合作方。
记者看到,有华东地区金融机构在今年7月4日披露了营销获客合作机构名单之后,在8月15日又更新了新的营销获客合作机构名单。
身处于前一版本名单中的一家助贷机构向记者透露,由于双方资金成本要求不匹配所以选择了退出。金融机构也及时在其退出后第一时间进行了名单更新。
某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曾经是公司合作机构,但是当前无在贷担保合作的,也及时对合作机构名单进行了更新处理。
虽然此次助贷新规要求对象为持牌金融机构,但是平台运营公司也在积极完成合作名单披露工作的更新。
据上述300亿元贷款规模助贷平台的内部人士透露,该平台在10月份以来针对信息共享方等披露名单做了统一更新,进一步方便消费者了解自身与资方最新的合作情况以及加强完善与消费者沟通机制。
一位行业人士透露,目前资方在合作机构选择上也以合规安全为主要考量。“目前主要是那些有生态、有流量的互联网场景平台,总体上这部分机构符合监管和市场导向。可能即便当前合作规模不算很大,但资金方也相对倾向于选择合作。另外就是当前市场上比较头部的知名助贷平台,这些机构当前在贷规模可能至少都在300亿元以上,甚至500亿元以上。”
在助贷新规中,利率定价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新规,商业银行应当完整、准确掌握增信服务机构实际收费情况,确保借款人就单笔贷款支付的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规定,切实维护借款人合法权益。
华北地区融资担保公司高管告诉记者,过去行业中粗放的商城、双融担(通过引入两家融资担保公司分拆费用以规避利率上限的灰色操作模式)、会员费等模式在新规落地背景下已然不可持续。
前述行业人士表示,当前助贷平台还加强配合持牌机构的利率压降。“对于24%以内资产的资金成本,目前整个市场的资金成本在3.5%—4.5%,对客收益刨除平台方的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获客成本,利润情况视各家的规模和风控能力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