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胜道 文学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5%,加之婚姻家庭结构变化,城市发展范式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目标,标志着城市更新从局部改造跃升为系统性治理工程。这不仅关乎空间形态的再造,更涉及治理结构、社会公平与文化认同的重构。基于此背景,城市更新亟需超越“项目导向”的技术路径,转向“制度集成”的系统思维,统筹平衡“存量与增量、快与慢、传承与创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护与利用、政府与市场”六重关系,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范式。
存量与增量的张力,实质上是城市空间资源配置逻辑的范式转换。传统城镇化依托“外延扩张”实现规模积累,而在土地资源刚性约束与生态红线双重限制下,城市发展被迫转向“内涵式再生”。这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存量重构—增量补充”的动态协同:前者通过空间功能重组提升资源效率,后者则以“精准投放”方式弥补结构性短板,实现“效率—公平—可持续”的三重均衡。在“土地财政”逐渐失灵的背景下,存量资产的盘活不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创新问题:如何通过用途弹性、容积转移、地役权交易等工具,重构空间发展权配置,成为“存量时代”的核心议题。
城市更新是一场与“时间”博弈的治理实验,城市无法承受“压缩式”改造带来的结构性震荡,亦难以容忍“停滞式”保守所累积的社会成本。因此,城市更新节奏需构建“慢规划—快实施”的双轨机制:前者以利益协调与方案迭代为核心,后者以民生响应与空间交付为目标。
“快”与“慢”的边界,应由“风险等级”与“价值类型”共同划定,对危房、内涝、消防等“安全型更新”,实行“清单制+销号制”,限时完成;对历史街区、工业遗产等“记忆型更新”,则引入“工匠制+陪伴式”规划,允许“时间沉淀”。
城市更新不是“抹去记忆”,而是“转译记忆”。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空间资本”,其经济价值并非源于“物理保留”,而在于“意义再造”。通过“功能置换+符号重构”,将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场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生式”增值。由此,更新需构建“基因提取—场景再造—业态植入”的三步模型,在“不破坏风貌”的前提下,完成从“保护”到“活化”的范式转换。
“活化”不是“仿古”,而是“赋新”。通过“功能混合+业态迭代”,可将历史街区转化为“文化孵化器”,将老厂房变身为实验室,祠堂转型为社区剧场,骑楼底层嵌入共享办公,其核心机制在于“文化基因”的“场景化转译”——以“可体验、可参与、可再生”的方式,让历史成为城市创新的“社会资本”,而非“成本负担”。
城市更新作为“空间资本”的再积累过程,伴随“增值捕获”与“利益再分配”的张力。“十四五”规划明确“民生优先”,中央财政2025年专项资金重点投向老旧小区与公共空间提升,实质是以“财政杠杆”撬动“社会公平”。通过“政府补贴+居民分担+市场让利”的三方共担机制,将“空间溢价”部分转化为“公共福利”,实现“增长”与“共享”的同步。
经济效益是“可持续性前提”,社会效益是“和谐共生根基”。二者并非“零和”,而是通过“增值回收”机制实现“正和”。制度设计的核心是将“空间溢价”转化为“公共红利”。唯有让市场“有利可图”、让居民“有机参与”、让政府“有力兜底”,城市更新才能走出“资本孤岛”,迈向“共益城市”。
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本质上是城市空间资本的保存与增值问题。“保护优先”不是“冻结发展”,而是“设定阈值”。通过“开发权转移”“风貌补偿”“功能混合”等制度设计,可在“不破坏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引入“适度盈利”激发市场参与。其核心在于建立“价值评估—影响分级—开发授权”三步走机制,实现从“静态保护”到“动态管理”的范式转换。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通过“文化价值图谱+生态敏感性分析”,将更新区域划分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鼓励开发”三级,配套“正面/负面清单”与“风貌导则”,实现“一户一策、一楼一策”。基于此,应建立“保护—开发”动态平衡的数字治理平台,走出“一刀切”的治理困境。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反映了城市更新中的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更新是“治理结构”的再协商,政府从“供给者”转向“制度设计者”,市场从“开发商”升级为“运营商”,公众则从“被动接受”迈向“合作生产”。制度设计的核心是划定“权责界面”,政府以“规则制定者”身份,负责“规划约束+绩效监管+风险兜底”;市场以“服务供给者”角色,承担“资金投入+运营创新+效率提升”;公众则以“合作生产者”角色,参与“需求表达+过程监督+成果共享”。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一场“空间—制度—社会”的系统性重构。六重关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空间资源配置—时间节奏调控—文化价值转译—利益公平分配—资本可持续管理—治理结构演化”的完整闭环。其终极目标,是构建“制度韧性”与“社会协同”并重的“共益型城市”。未来,城市更新需超越“项目思维”,迈向“制度集成”,以“空间正义”为价值锚点,以“数字治理”为技术支撑,以“法治保障”为制度底座,走出一条“以人为本、文化延续、公平共享、可持续”的中国式城市更新道路。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