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投资收益大增带动上市险企三季报“预喜”、国内ETF总规模持续创新高、外资大行持续超配A股企业……随着A股三季报的密集交卷,以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的入市轨迹日渐清晰,为更好地迎接中长期“活水”,资本市场深耕产品多样化,不断完善市场生态,以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为主导的资本市场投资氛围正逐步形成。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是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的重大突破,中长期资金更注重企业长期价值,其入市推动市场估值体系向“价值导向”回归,为科技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本支持。
中长期资金入市积极
中长期资金是维护市场长期稳定健康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构建“长钱长投”市场生态,是资本市场的重点任务之一。
今年以来,股指的震荡上行与中长期资金持续的流入相伴相生。保险和银行理财增量资金进场步伐加快,新基金发行全面提速,企业年金入市比例增加……资本市场的“虹吸效应”让各类资金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近期发布的三季报可窥探一斑:新华保险、中国财险、中国人寿等险企的三季报陆续“预喜”,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涨幅在四成到七成左右,主要推动力一致指向了资本市场上涨带来的投资收益高增;部分外资在三季度“瞄准”A股跑步入场,银行股、行业龙头最受外资青睐。此外,基金发行持续升温,无论新发产品数量还是募集份额均有所提升,光本周就有30只公募基金开启首发,指数产品及主动权益产品占据绝对多数。
这与政策的推动不无关系。以去年9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发布为始,监管部门持续引导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特别是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建立,提高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意愿。加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两项货币工具创设以来,为市场注入“活水”超数千亿元,有助于夯实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
田轩指出,中长期资金入市步伐加快,不仅为市场带来了稳定的增量资金,改善了市场流动性结构,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市场对优质资产的定价能力,中长期资金更注重企业长期价值,其入市推动市场估值体系向“价值导向”回归,为科技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本支持。
让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
中长期资金入市离不开生态圈建设,要不断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营造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生态。
过去一段时间,在资产端,资本市场着力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出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以及鼓励分红、回购等政策和规则。一年多次分红已经逐步成为上市公司的标配,沪深300股息率提升,权益市场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进一步把好市场入口关、出口关,增加优质上市公司供给,支持更多标杆性高科技企业登陆A股市场,同时加强上市公司持续监管。
在交易端,资本市场持续丰富适合中长期投资的产品和工具供给。上交所副理事长霍瑞戎在近日公开表示,上交所持续完善ETF产品谱系,加大中低波动产品创新力度,推动投资工具多元化,随着宽基、红利、自由现金流、债券等契合中长期资金配置的ETF产品日益丰富,机构投资者占比逐渐提升。并完善适配中长期资金投资的制度环境,研究优化做市机制,提升市场活跃度的同时,积极构建从指数到指数化产品,到ETF期权等指数化投资的生态链条。今年以来已累计发布指数272条,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丰富的产品支撑。
在执法端,监管部门坚决维护市场“三公”秩序,严格落实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严惩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违规减持等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固本强基。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可观的股东回报增厚投资安全垫,推动市场情绪和预期改善。以制度革新激活市场内生动力,资本市场稳健运行与中长期资金稳定回报的良性互动正在形成。
持续提升入市便利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升中长期资金的权益配置能力,仍将是资本市场的主旋律。
市场普遍呼吁,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优化资本市场生态,继续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加大政策供给,继续推动完善中长期资金财税政策、投资政策和监管制度。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联席所长芦哲表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要完善“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要提高对中长期资金权益投资的监管包容性,落实长周期考核,打通险资等入市障碍,引导养老保障体系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督促基金公司端正经营理念,提升投研和服务能力,创设更多满足投资者需求的产品,优化产品注册流程,推动指数化产品创新。
“要为长期资金提供精细化的对冲工具。”田轩建议,对因市场剧烈波动导致的短期大额亏损给予阶段性流动性支持;发展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衍生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