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服务变革正悄然推进。10月以来,多家银行陆续官宣两项调整:一是上调动账短信提示门槛,二是下架电话银行服务。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超10家银行精简这类基础服务范围,且参与机构覆盖国有大行、城商行及农商行。
看似细微变化的背后,是银行业在低利率时代背景下的选择,也清晰地反映出两条主线:
一是息差持续收窄环境下,降本增效压力倍增。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银行业净息差仍在下行。高成本、低频次的传统服务渠道成为改革焦点。
二是数字化浪潮推动服务模式迭代,金融服务线上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必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截至2024年末,我国“网民”已突破11亿大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App、微信银行等渠道使用金融服务。对于银行而言,引导客户向线上迁移,不仅能有效降低物理网点和人力的运营成本,更有助于获得海量数据,构建数字化护城河。
然而,当效率与成本成为衡量服务价值的主要标尺时,金融服务的“温度”仍不容忽视。数字化浪潮席卷之下,一道“数字鸿沟”也随之横亘在部分特殊群体面前。
许多“银发族”并没有绑定微信、开通手机银行的习惯,甚至对智能手机的操作尚感吃力。简单的扣款短信,往往是他们掌握财产安全最直接、最安心的途径;电话里的人工问候,比AI语音更让他们信赖。此外,一些视障、听障等特殊群体,也可能因身体或设备因素,无法顺利使用高度视觉化、智能化交互的手机银行。
因此,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应沦为“快进快出”的效率竞赛,充分尊重不同群体的服务体验,仍是转型过程中的必选项。
一方面,银行可以探索更具弹性的服务退出机制与差异化的客群策略。例如,在调整动账短信服务时,不以金额“一刀切”,借助大数据分析,为依赖短信通知的老年客户保留服务;下线电话银行部分功能时,也可为特殊客群建立“白名单”,保留其人工转账等核心功能权限。
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可以成为弥合“数字鸿沟”的桥梁。借助智能技术,有银行尝试最大程度优化电话银行的客户识别,细化分流路径,提供适老化服务。近期,为简化老年人沟通流程,有个别银行开设了人工服务专线,通过科技手段,使60岁以上的客户拨打服务热线后,可智能跳过复杂的交互环节,一键接通人工客服。
银行基础服务的调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市场竞争下的理性选择。但在数字化追求“速度”的同时,绝不能丢掉金融普惠的 “温度”。未来,既能驾驭科技浪潮、实现转型加速,又能俯身守护服务温度的银行,才能真正赢得所有客户信赖,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