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
近期,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一家特别的长租公寓企业,他们的几条产品线都很有特点:一是对接本地商务局,为来本市投资考察的外地企业团体提供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或以上的租赁服务;二是对接本地教育局、卫健委等,为新引进的医护人员、教师及管理后勤团队提供长短租及培训场地租赁服务;三是为本地考研考编的年轻人提供住房短租及自习室、餐饮服务等。
细看这几条产品线,最大的特征就是,避免了传统住房租赁领域的“内卷”,聚焦于细分赛道,并将性价比做到极致。目前的酒店或公寓产品,尽管也开发出长短租兼容、做客群服务的产品,但初始成本高,后端的租赁价格降不下来。这家公寓企业瞅准烂尾物业、废弃或抛售的公寓、个人闲置房源,将拿房成本降至最低,对外日租金仅为酒店或其他公寓产品的2/3左右。
租期在一个月以上的群体,显然都是租金敏感型的。另外,除了业内都有的小程序一键下单、24小时管家服务、拎包入住、智能安防等,这家租赁企业还提供专业化的衍生服务。比如考察团需要的独立会议室、租车、地接等;比如医护、教师等团队需要定期培训、团建等;比如考研人群需要自习室、可口廉价的早中晚餐饮等,这些服务是传统产品满足不了的。
这家企业的经营者告诉笔者,这些是基础服务,都免费或以成本价提供,甚至一些个性化的需求,由管家反馈过来也会尽量满足。比如有考研学生的父母过来,如果有当天未出租的房间,会以超低价租给他们。一方面,他们和旅行社、文旅项目对接,开发一些周末休闲度假旅游线路,给这些高强度、高压力的人群提供放松、休闲的“营养”产品,覆盖部分成本。但更重要的是,免费或低成本策略有助于情感维护,降低房源空置率,提高老带新的客户增量。
这种算大账逻辑,更能提高总收益。比如,有的招商项目落地以后,后续派驻的团队也会选择他们的租赁产品;很多考研考公上岸的年轻人,会再次租赁他们的产品,甚至介绍同学朋友来。笔者参观样板间发现,不管是猫眼全覆盖,房间色调各异的风格,还是花卉绿植点缀,精致的多功能床头柜等,安全感十足,温馨感满满。这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用心与否。
看下来,感觉这是个多赢的民生实事。首先,它能盘活空置的房屋,给业主带来现金流,避免因租不出去或价格下跌而无序挂牌,导致房价跌跌不休。其次,它能助力城市招商引资。过去,各地招商“内卷”严重,如补贴或税收返还。现在,无谓的“内卷”没有意义,招商讲究服务、配套和营商环境。在前期考察阶段,能给投资方带来沁人心脾的好印象,先手牌就打好了。
最后,它能提振城市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其实,服务于招商引资,就是对城市吸引人口和人才的巨大贡献。另外,对考研考公的年轻人来说,一段时间都比较拮据。无论是学业或就业、当下生活或未来预期,压力很大;很多还是个大号的孩子,内心敏感,有的对前途迷茫。在这个阶段,若得到细致的照顾,会觉得城市很温暖,内心充满感激,未来可能会留在这里。
这家公寓的一个管家告诉我,去年过春节,有几个学生没回家,她和另外一个保安就在这里陪他们,还把老家带来的土特产送给他们,除夕还和他们一起包了饺子。后来,她才知道,有几个学生考研或考公没过、有的已考了两三次,心理压力大,身上没啥钱,也不想回家,就住在这里。她说,这些孩子和她的女儿差不多大,他们不容易,应得到父母般的关照。
由这个微观案例,笔者联想到,稳楼市要靠新模式,着眼点要放到每一类群体。具体来说,贴近日常工作和生活,分析新特征和新变化,供给相应类型的居住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政策考虑要长远一点,居住价格切合支付能力,把居住产品和服务结合起来。年轻人也好,创业者、投资者也好,能以低成本、体面的方式安居,就是为城市所包容,必然壮大住房消费的潜在力量,这就是房地产的新模式,也是行业稳定的长效机制。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