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港股市场的第7个交易日,轩竹生物-B(HK02575,股价59.500港元,市值308.180亿港元)的市值已经超过300亿港元。
10月22日,这家来自河北的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开盘大涨,股价一度站上61.500港元/股的高位,较上市首日的开盘价翻了一倍。截至10月22日收盘,公司股价涨幅超31%,报收60.000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约417%,单日成交额2.78亿港元。10月23日,截至收盘,轩竹生物-B股价下跌0.83%。
消息面上,轩竹生物于10月22日早间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上,以壁报的形式展示了吡洛西利联合来曲唑或阿那曲唑在HR+/HER2-(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的临床Ⅲ期(BRIGHT-3)的期中分析结果。
港股创新药正在经历调整期,轩竹生物为何此时能逆势大涨?10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拨打了公司公开电话,截至发稿未获接听。

2025年10月15日,轩竹生物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轩竹生物高开153.97%,开盘价报29.460港元/股。每经记者李旭馗摄
公司股价为何大涨?
资料显示,吡洛西利是一种新型CDK2/4/6抑制剂,具有多靶点协同作用机制,可以强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显著降低传统CDK4/6抑制剂常见的血液学毒性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吡洛西利在国内获批,适用于HR+/HER2-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成人患者;与氟维司群联合用于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单药用于既往转移性阶段接受过两种及以上内分泌治疗和一种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公司表示,吡洛西利是中国首个且唯一获批单药适应证的CDK4/6抑制剂。
本次引发公司股价异动的,或许正是吡洛西利联合用药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的潜力。公司公告显示,BRIGHT-3研究是一项在中国58家中心开展的随机、双盲的Ⅲ期临床试验,共纳入397例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在意向治疗人群中,55.7%患者有内脏转移,41.3%为新发晚期。
截至今年1月10日,中位随访时间为20.7个月。本次期中分析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吡洛西利组由研究者和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mPFS(无进展生存期)均暂未达到,对照组分别为18.43个月和19.55个月。
其中,“mPFS尚未达到”意味着吡洛西利组有更多患者仍未发生疾病进展,反映出持久的疗效优势;与安慰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相比,吡洛西利方案可降低47%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且尤其在预后较差的肝转移患者中,疾病风险大幅降低64%,显示出其在难治人群中的突出潜力。
另外,在意向治疗人群中,吡洛西利组的ORR(客观缓解率)达63.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2.5%;安全性方面,吡洛西利联合方案常见不良事件(如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多为1至2级,可通过支持治疗或剂量调整有效管理,整体安全性可控。
轩竹生物表示,基于BRIGHT-3研究中期数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5月14日正式受理吡洛西利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的新药上市申请。
港股创新药进入调整期
记者注意到,10月以来,港股创新药指数(HKD)已经连跌3周。截至10月23日收盘,该指数为1377.57,较9月中旬的1660.66已跌去不少。
与之相伴的,是资本市场对利好消息的“脱敏”。10月22日,信达生物宣布与武田制药就三款核心抗癌管线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交易总金额最高达114亿美元,但公司股价不涨反跌;10月17日至10月21日,欧洲最具影响力的肿瘤学术组织——欧洲肿瘤内科学会的2025年年会在德国举办,多家国内企业在会上发布药物的临床试验数据,但该事项对股价的拉动效应相对有限。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港股创新药正在经历调整期,这是个健康的过程,“趋势是很难逆转的”。在此背景下,轩竹生物的股价大涨备受关注。同时,10月22日股价逆势上涨的还有药捷安康、博安生物等,其中,药捷安康是9月的代表性“妖股”——9月12日及13日,公司股价涨幅分别超过77%、115%,9月14日,公司股价跌幅超50%。
对于该类港股创新药板块的走势,曾有业内人士发出提醒。比如梧桐研究院分析员岑智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港股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开发售、国际配售机制,容易导致股权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很多公司上市后,实际流通的股份占比极低,从一开始就为流动性不足和潜在操纵埋下了伏笔。
另外,“指数纳入”也是股价波动的原因之一。有媒体报道称,市场中存在一套成熟的“指数炒作路径”,资金先通过研究指数纳入规则,预判某只股票即将被纳入重要指数,后在纳入前买入,快速炒高股价。一旦股票正式纳入指数,跟踪该指数的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必须“被动按权重配置”,即使股价已处高位,也不得不买入,从而为前期炒作资金提供“高位出货”的机会。
常被投资者忽视的一点是,很多在港股上市的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尚不具备盈利能力,短期内公司股价缺乏业绩支撑,或者其获批药物数量较少,竞争较为激烈。
以轩竹生物为例,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789.3万元,亏损总额约为1.11亿元。公司三个进度较快的在研产品中,除了KBP-3571安纳拉唑钠之外,XZP-3287吡罗西尼和XZP-3621也同样面临着同类已上市、在研竞品众多和仿制药冲击的局面,竞争格局尤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