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8日,科创板“1+6”改革启动,宣布设立科创成长层,32家尚未扭亏的存量未盈利上市企业全部入层。自上市以来,相关公司迸发创新动能,加快增收减亏,接连斩获重磅研发成果,总市值突破万亿元。
近期,正在发行或即将上市的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等公司将直接进入科创成长层。据统计,科创板开板至今共支持54家未盈利公司上市,22家公司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摘U”,平均每年“摘U”4家。随着“1+6”改革稳步落地,科创成长层将以更高的包容性、适应性,进一步服务科技企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
制度包容性彰显
32家科创成长层公司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适应科创企业的阶段性发展特点,科创板打造组合式上市制度,其多元包容性在32家成长层公司得到深度体现:11家适用第五套标准(市值+研发进展)、8家适用第四套标准(市值+收入)、8家适用第二套标准(市值+收入+研发投入)、3家适用特殊表决权标准、2家适用红筹企业标准,这些标准均不要求公司上市前盈利,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多样的上市路径选择。
融资方面,科创成长层公司通过IPO合计募资1051.97亿元,为加快研发投入、产能建设和商业化提供“催化剂”。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科创成长层公司总市值已达1.09万亿元,19家公司市值超过100亿元,寒武纪、百济神州等一批行业龙头公司脱颖而出,投资价值逐渐得到市场认可。
科创成长层公司的发展实践,为科创板“1+6”改革积累宝贵经验。例如,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先后在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领域试点,将进一步拓展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在科创板“1+6”改革政策引领下,沐曦科技、摩尔线程、上海超导等一批未来产业企业申报科创板IPO。
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科创成长层公司以高水平研发投入为发展“基因”,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落地。2024年,32家科创成长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达306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65.40%。
创新药企在科创板的托举下,密集进入研发成果“收获期”。目前,相关创新药企累计推出20款具备“全球新”属性的国家1类新药,推动10款新药的17项适应症取得“突破性疗法”认定。泽璟制药作为科创板首家未盈利企业和首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上市后陆续研发成功多纳非尼、卡昔替尼等创新药,填补了国产空白,为晚期肝癌、骨髓纤维化等病症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上市后加速通关技术节点。随着DeepSeek横空出世,寒武纪快速迭代更新业界主流生态分布式训练组件,降低新模型的适配周期,筑牢国产AI技术“底座”。云天励飞的DeepEdge10芯片上市当年即进入量产阶段,是国内基于“算力积木”打造的首颗国产工艺边缘AI芯片,为我国深空探测实验室的自主可控星载计算提供支撑。
强有力的研发投入也助力科创成长层公司的业绩增长。以2019年为基数,相关公司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7.87%,比板块同期营收复合增长率高出近4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科创成长层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7.79%。目前,科创板已有22家未盈利上市企业实现盈利并“摘U”,不少公司在“摘U”后迈上新台阶。
受产品处于导入期、高研发投入、高折旧摊销等影响,科创成长层公司普遍亏损,但业绩边际减亏态势日趋明朗。2025年上半年,上述公司整体大幅减亏71.23亿元,21家公司同比减亏,其中13家公司同比减亏幅度超20%。
创新制度接力赋能
近年来,“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及“1+6”改革配套制度持续“引活水”,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成长层公司提供精准滴灌。
对于内生增长模式的企业,再融资“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发布,支持符合条件的公司突破再融资补流比例限制,将募集资金投入研发项目。目前,已有迪哲医药、奥比中光、寒武纪3家科创成长层公司适用该项标准,募集资金中用于投入研发的资金占比超过30%。
例如,迪哲医药在推动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获批基础上,适用再融资“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标准,募得资金18.48亿元,其中10.4亿元投入研发,将为前述新药全球临床提供资金支持,为相关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蓄力。据统计,开市以来已有8家科创成长层公司完成再融资发行,合计募集资金132亿元。
并购重组制度则更好助力公司外延式发展。“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旗帜鲜明地支持企业收购有利于强链补链的优质未盈利企业。自“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累计披露6单并购交易,均为产业并购,其中不乏收购优质未盈利企业、跨境并购等创新型案例。
芯联集成通过“股份+现金”方式收购未盈利标的芯联越州72.33%股权的交易,是科创成长层公司首单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交易。交易完成后,芯联集成可一体化管理公司10万片/月和标的公司7万片/月的8英寸硅基产能,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规模量产的8英寸SiCMOSFET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