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出关键一步。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期发布的三年一度的调查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汇市交易中占比升至8.5%。与此同时,作为全球交易量排名第五的货币,人民币与位居第四的英镑之间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英镑的交易占比已从12.9%下降至10.2%。
这一进展显现出人民币国际化的稳健势头。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在多层次推进,实现了在贸易结算、投融资领域等方面的新突破。业内认为,随着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明朗,人民币或许迎来向国际化推进的重要机遇窗口。
五大维度看人民币国际化
“如果拉长一点周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提升是近20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近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美元本位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暴露出较大脆弱性,新一轮的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进程开启,人民币国际化随之拉开序幕。
历经十余年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今日的人民币,已是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三大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
——作为“交易”“结算”货币,使用度更广泛了。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6.4万亿元,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的比重为28%,收付金额和占比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作为“投资”“融资”货币,吸引力持续提升。截至今年7月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债券、股票均纳入全球主流资产交易指数。当前,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达1.6万亿元,离岸人民币债券及境外机构发行的熊猫债存量规模约2万亿元。
——作为“储备”货币,占比趋势性上涨。目前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IMF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货币中的占比持续攀升,2025年第一季度达到2.88%,稳居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与2016年IMF首次公布人民币储备数据(占比1.08%)时相比,增长超过270%。
人民币国际化新机遇窗口已至
眼下,随着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明朗,业内认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迎来了新的机遇窗口期。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当前国际货币格局正从美元“单极”主导向“多极”体系演变。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和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均呈下降趋势,以欧元、人民币等为代表的非美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投融资和外汇交易中的份额正在稳步提升。
“新兴市场央行资产多元化的意愿增强。尽管仍处早期阶段,但新兴市场国家资产多元化的需求有望为未来几年人民币加速国际化打开大门。”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闪辉近期表示。
从内部环境来看,诸多有利因素也在积聚。梁斯表示,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和金融市场持续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也为人民币在共建国家和地区的跨境使用创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近年来,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广,到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再到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及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系列举措为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流通和使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币的“朋友圈”正在稳步扩容和深化。从范围看,截至今年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覆盖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主要经济体及众多新兴市场国家。从规模看,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约4.5万亿元人民币,为全球提供了稳定的人民币流动性。
有望走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道路
“人民币国际化是在市场驱动下水到渠成的过程。”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认为,坚持市场驱动意味着,探索推进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不断消除境内外限制人民币使用的障碍,为人民币与其他主要可兑换货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结合跨境人民币来看,廖博表示,当前许多企业选择跨境人民币业务作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很多涉外企业希望继续保持跨境人民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为此,他建议继续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内债券和股票。
离岸人民币市场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战场”。闪辉认为,人民币有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国际化道路,具体表现在:离岸市场可能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舞台,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更多地作用于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等。
谈及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研究部执行负责人缪延亮发表报告称,建议从增加离岸人民币安全资产供给着手,辅以在岸货币市场和衍生品工具的扩大开放,提升人民币“无风险资产”的可得性和便利度,强化人民币储备功能。同时,进一步发展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比如,在离岸市场引入人民币国债期货、利率互换和利率期权等衍生品,发展多元化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构建完善的离岸人民币生态。
数字人民币则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全新的数字化路径。“数字人民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值得期待。”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宋科近期发文称,相比传统金融,数字金融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与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上海证券报记者自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了解到,当前数字人民币已形成以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为范本的多边合作模式、以数字人民币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和区块链服务平台为依托的双边系统。其中,在双边基础设施方面,数字人民币跨境数字支付平台现已实现与香港“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联通,正在推进与老挝和新加坡相关系统的联通工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及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人民币有望在全球货币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全球金融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