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紫外灯对着一块无色的透明玻璃进行照射,其颜色随即变深。这背后有何秘密?
不同于普通夹胶玻璃所用的聚合薄膜材料,这种变色玻璃中间夹层所用的胶片材料具有光致变色响应功能。当紫外灯模拟太阳光对其进行照射,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从而吸收太阳光,起到节能作用。
除了变色玻璃,光敏化学产品在材料、能源、环境、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在近期举行的第十二期“上证·院士说”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朱为宏发表了主题演讲,介绍了光敏化学产品在多个产业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会前,他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演示了前述无色透明玻璃的变化。他表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战略性高端化学品技术自主可控需求的增加,化学化工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光之所致,超越所见”
所谓光致变色,是指化合物在特定波长光照射下发生可逆结构变化,导致吸收光谱改变的现象。
光致变色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例如,美国企业伊士曼柯达公司于20世纪推出的彩色胶卷、带有特殊有机光子的可存储光盘等。
朱为宏长期致力于光敏化学产品工程研究,在光敏化学产品稳定性强化、过程强化、高端化应用上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他基于化工过程的涡流强化,发展了宏量、高稳定性光敏产品纳米化制备方法。此外,他基于内源手性光控的高端防伪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并实现薄膜传感、变色眼镜、变色玻璃等全产业链应用等。
在朱为宏看来,化学产品工程是继单元操作、“三传一反”之后的化学工程新范式。他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战略性高端化学品技术自主可控需求的增加,化学化工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光之所致,超越所见。”朱为宏这样总结光敏化学产品工程的应用内涵。谈及光敏化学产品工程的前沿领域时,他透露出对光控软物质科学这一领域前景的看好。
“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
“我们现在的工作围绕产业化应用的背景去拓展、去系统化,并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研究产品工程。化学产品工程的目标是研究化工产品和过程技术,形成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链。”他说。
在对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勉励中,朱为宏也常常强调对应用的重视:“年轻人在做科研时,一定要把应用趋势或者应用背景讲清楚。如果这方面讲不清楚的话,工作就很难走得远。”
在朱为宏看来,科研现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基础研究。扎实的基础研究会带来某些学科、某些技术的颠覆性变化,为意想不到的产业应用突破提供可能。另一类是科研攻关研究,特别是重要“卡脖子”技术方面的攻关研究,能直接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这两种研究并不矛盾,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在哪方面能做出非常有意义的、具有突破性和变革式的范式研究。
“化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的学科。现在我们强调‘两条腿走路’,不仅做强基础研究,而且更注重有组织的科研。希望从企业找出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从而实现研究成果的产业应用突破。”朱为宏说。
回顾科技成果转化之路,朱为宏将光敏化学产品工程关键的科技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即面向产品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稳定性强化、产品过程强化和产品高端化。
近年来,朱为宏和他的团队已经将变色玻璃、变色眼镜等材料应用于建筑、能源等领域。
谈及高校与企业开展创新协同时,朱为宏表示,过去,高校的科研优势在产业应用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但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近十年,企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的研发规模都日臻完善。甚至由于在产业技术方面的积累,很多企业的产业应用研究成果非常前沿。目前形成了高校具有基础研究优势、企业侧重应用研究优势的创新协同格局。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时代已经到了,有越来越多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项目攻关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朱为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