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已在悄然改写全球储备资产格局。近期,黄金在全球央行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急速上升,与之相对,美元所占份额迎来回落。一升一降之间,全球储备资产加速多元化的趋势得到进一步印证。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资产与货币沉浮所蕴藏的玄机值得深入思考: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正面临重置?黄金凭什么底气十足?对于国际金融市场一直以来的核心关注——美元,又该怎样看待它的未来?
黄金被视为新的“无风险资产”
德意志银行日前发布报告称,考虑到当前的现货黄金价格,黄金储备在全球央行外汇+黄金储备资产总额中的比例已从今年6月底的24%迅速上升至当前的30%。同一时期,美元所占份额则从43%下降至40%。这表明,黄金作为储备资产的吸引力正在增强,而美元的主导地位则相对削弱。该报告还称,在现有持仓量不变的情况下,黄金价格如果升至每盎司5790美元,其占比将和美元持平。
全球央行转向黄金,是今年以来黄金“牛市”的关键推动。德意志银行贵金属分析师薛家康在上述报告中表示:“结合各国央行所报告的黄金购买意向以及全球储备管理者的预期来看,他们增加黄金储备的意愿有所上升。”
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也可佐证。该协会于今年2月至5月进行的一份调查数据称,计划增加自身黄金储备的央行比例已从上年的29%上升至43%。此外,95%的储备管理者预计未来12个月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将增加,高于上年的81%。
这也令黄金相对传统的“无风险资产”美债,形成了“弯道超车”之势。据世界黄金协会统计,受益于近年来央行持续购金和国际金价迭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与全球官方外汇储备可比口径的全球官方黄金储备(不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价值38642亿美元,首次略超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口径的官方外资持有美债余额38191亿美元。
过去数年来,美债与黄金“跷跷板”效应明显——美债倚仗着美国经济背书的“无风险资产”标签吸引着全球资本,而作为无息属性的黄金则常因机会成本上升被抛售。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近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我对黄金相关问题的解答》中明确提出:“黄金开始取代美债,成为无风险资产。”
全球储备资产多元化趋势演进
黄金缘何重新回归全球储备管理者的核心视野?
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这背后的核心动因在于避险需求与“去美元化”的双重驱动。当前,美元信用体系正面临结构性压力,多国央行正在寻求多元化的储备资产组合,以降低对单一货币的依赖。
“有一种重大变化正在发生:全球众多投资者与储户对资产配置的态度正发生转变,黄金正逐渐成为一种极具主导性的储备资产。”桥水副首席投资官大卫·郑近日发文称,许多投资者担心,在多个发行全球储备货币的国家中,其未来的货币政策是否仍能维持较低且稳定的通胀水平。此外,投资者对于美元作为财富储藏手段的可持续性也感到忧虑。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伴随着全球贸易形势不明朗、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持续、市场对美元体系和美元资产信心走弱等,预计各国央行和投资者将会继续增持黄金。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披露的全球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数据,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在全球披露币种构成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由上季末的57.79%降至56.32%,回落1.47个百分点,其储备份额连续11个季度低于60%,进一步创30年来新低。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港澳台办公室)负责人日前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基于对危机教训的反思,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越来越多,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二是逐步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的国际使用,探索超主权货币成为国际主导货币。”
业内对美元长期前景并不乐观
今年上半年,美元指数跌逾10%,创下1973年以来最大跌幅。尽管美元指数在近期小幅反弹,但在美联储持续释放降息信号、美国财政赤字创纪录的背景下,业内对美元长期前景并不乐观。
当国际金融市场一直以来的核心关注——美元式微之时,国际货币体系将发生什么变化?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人们通常将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与“去美元化”联系起来。所谓“去美元化”,是指在国际贸易和金融结算中减少或弃用美元,转而使用本币或其他非美元货币的行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减少持有和使用美元也同样是“去美元化”。
兴业研究发布的研报认为,美国逆全球化经贸政策破坏了美元环流体系,正在加速全球“去美元化”。伴随美元信用下降,越来越多双边或区域贸易合同使用本币计价,美元支付需求下降。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美元跨境支付占比已由2025年4月的49.7%波动下降至2025年8月的46.9%,为2024年2月以来最低值。
中金公司近期发布的报告认为,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四个新形势,即美元信誉出现裂痕、中国制造崛起、经贸关系重构,以及数字金融生态的形成。
该报告称,美国“双赤字”和高通胀问题依然顽固。美元的主权信用、储藏价值和交易、清算、定价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元避险功能的边际弱化迹象增多。此外,随着美国对全球主要国家普遍加征关税,美元供给与网络效应或将削弱,提升非美国家贸易利用本币结算的需求。在美元供需两弱的变化下,非美经济体持有美元储备的意愿或降低,这或将驱动美元全球外汇储备份额下降,以及非美货币的储备份额提升。
不过,也有多位业内人士提醒,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仍存黏性,对于“去美元化”不宜过分渲染。大卫·郑表示,当前发生的各种变化并不一定意味着美元将失去其储备货币地位。美元仍然具有多种独特优势——例如,它是全球贸易的主要计价单位,是大多数债务的计价货币,储户仍持有大量美元资产。黄金并未在所有上述方面取代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