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持续加快,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强,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产品体系日趋完善,持续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十四五’期间,绿色金融市场需求持续升温。”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负责人日前表示,为有效满足融资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合理必要资金需求,我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着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加快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结构性工具精准发力,二是多元产品体系成型,三是强化风险防控。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已形成规模领先、结构优化、工具多元、风控完善的发展格局,产品体系日益完善,创新工具实现多点突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当前,我国已形成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规模位居全球前列,绿色债券评级继续维持高水平。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约42.39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2.2万亿元。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显著成效。”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丁臻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未来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增加,规模持续扩大。
绿色金融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策领航,今年以来,绿色金融相关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例如,8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助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建设支持高碳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的金融标准体系。强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多元化绿色金融工具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应用。
此外,今年2月份,财政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明确未来财政部将以此为基础在境外发行中国绿色主权债券,丰富国际市场高质量绿色债券品种,吸引国际资金支持国内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4月份,中国财政部在伦敦成功发行首笔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发行规模为60亿元人民币。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已从规模扩张阶段迈入质量提升阶段,通过政策创新、产品迭代和国际合作,绿色金融将深度融入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宋向清表示,与此同时,“双碳”目标也为绿色金融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后续市场规模将加速扩张。同时,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也将向纵深发展,呈现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细分领域精准发力、国际合作深化拓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