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10月20日凌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成达万高铁(南充段)500千伏南充—长坪山变电站间线路(以下简称“南长二线”)成功送电。为守护嘉陵江流域候鸟迁徙的必经“鸟道”,包括南长二线在内的7条超高压或高压线路,较原设计线路后退了6公里。这一“发展为生态让路”的实践蕴含着多重启示,是“生态优先”取代“进度至上”的认知升级,是科学论证与多方协作的破题智慧,是短期成本让位于长期生态效益的远见。当生态保护融于“退线6公里”等细微之处,绿色发展的温度便触手可及。
“生态优先”的认知升级,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藏在“多替候鸟琢磨一步”的细微考量里。过去部分工程建设常以“赶工期、控成本”为首要目标,对生态影响往往持“事后补救”态度。此次高铁建设者发现候鸟迁徙高度与高压线路辐射范围重叠后,迅速与地方政府达成“为候鸟让路”的共识,并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减少鸟类撞线风险,尽量降低新建铁塔高度;为提醒候鸟避让,加装航空灯与航空球;为确保湿地生态不受干扰,让线路与湿地区保持700米以上安全距离。正是基于“生态优先”的理念,才让工程设计把“不伤害生态”作为前提,守住了候鸟的“回家路”,也保住了嘉陵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
科学协作是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键,而科学的力量恰恰体现在多方协作当中。根据有关监测,建设者精准掌握候鸟“40米至45米高度集中迁徙”的习性,为线路修改提供核心数据支撑。地方政府、专家学者、施工单位历经一年多实地勘测,反复测算线路位移距离、铁塔高度与生态影响的关系,最终敲定最优方案。从捕捉候鸟迁徙高度数据,到协调各方进度的具体衔接,每一步都彰显着科学方法的严谨性。这也证明,生态保护切忌“大而化之”,而需聚力于细微之处,依靠科学支撑、凝聚多方力量,方能找到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点。
工程进度的“慢”恰是生态保护的“快”。线路后退6公里、工期延后、成本增加,这些可控的短期投入看似“不划算”,实则规避了漫长的生态修复周期和巨大的生态修复成本。中老铁路恰巧经过亚洲象的栖息地,为保护亚洲象家园,铁路建设过程中大量施工作业要么在地下进行,要么在桥梁上进行,建设者们用善意和决心尽可能减少了对当地生态的干扰。短期成本的增加,终将转化为长远的生态红利和发展动能,这种“算大账、算长远账”的决策逻辑,正是“生态优先”理念的生动注脚。
越来越多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理念升级、科学决策、细节践行实现共生。当“生态优先”融入每一次工程决策,当科学协作聚焦每一个具体细节,当每一个为自然考量的“小事”落地生根,生态保护便成为融入发展的日常实践。
记者刘畅于成都
2025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