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报道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
全会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对此进行解读。在受访专家看来,全会公报首次提出四大战略叠加效应,重点强调区域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发展,也为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破除壁垒。
首次提出叠加效应概念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我国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陆续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等战略,各有侧重,如今中央强调叠加效应,就是要打破原先以邻为壑的竞争逻辑,把各战略统一起来,让地方优势在联动中互补。
区域重大战略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经济政策,旨在通过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五大重点区域突破性发展,推动区域协同联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曾刚认为,近三年,国家已对既有区域战略进行评估,好的保留、差的调整,并非简单延续,新型城镇化也放在“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进行再审视。
“这一轮区域发展围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三个关键词,特别强调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曾刚说。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表示,全会对区域的提法,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首次提出叠加效应概念,强调四大战略并非各自为政。
秦尊文认为,事实上,四大战略有些存在天然交叉,例如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在湖南、湖北、江西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叠加,主体功能区更覆盖全国陆地与海洋,可以发现,此次区域战略要通过协同使四大战略“1+1+1+1>4”,这是前所未有的新提法。
强调重点区域带动作用
曾刚认为,“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被赋予新内涵,强调大城市、重点区域的带动作用,一定程度上淡化强省会色彩,为中心城市反哺周边定调。
在秦尊文看来,此次提出“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的表述,意味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五大全国“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可能会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如果从今年8月中央文件的明确定位,进一步提升为全会决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性可能进一步抬升。”秦尊文表示。
在受访专家看来,“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也是全会公报对区域的重要定位。
全会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曾刚认为,此次提法更强调“宏观战略上的统筹”,通过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国土空间格局,让区域之间真正联动起来。
“特别是在统一大市场建设下,不仅关乎扩内需,更关乎技术成果转化。当前,我国研发投资已居世界前列,但成果转化效率比较低,症结在于市场分割阻碍新技术规模化应用。必须通过区域联动、统一规则,让创新成果能够转化、形成产业。破除行政壁垒才能把内需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曾刚说。
秦尊文认为,公报对区域协调、联动着墨明显加重,提出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强调各区域联动,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相互呼应,是公报的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