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征求意见稿)》近日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用好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攻关,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强强联合与资源整合,鼓励潍柴雷沃等行业领军企业,通过并购、战略投资等资本运作手段,整合省内外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支持企业拓展多元化业务布局,引导龙头企业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农机产业分工体系。
山东省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6-2027)
(征求意见稿)
为提升我省农机装备产业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农机装备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研产推用一体化推进,坚持以用促发展、以用促制造、以用促转化,突出问题导向、创新引领、应用为要、链式发展,硬件软件同步部署,攻关一批标志性整机和关键共性技术,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到2027年,全省农机装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力争超过1000亿元,继续领跑全国;构建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特色产业集群为支撑、多区域配套协作的“1+6+N”的集群体系;聚焦大型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特色作物生产农机装备等重点方向,牵头攻关研制一批关键产品;围绕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农产品初加工业等重点领域,打造100个示范应用场景;推进我省农机装备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中试熟化稳步推进、应用场景有效拓展(请相关单位细化目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主要措施
(一)推动农机装备补短板。
1.建立农机短板目录。建立《山东省农机装备短板目录》,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对市场急需的机具进行入库管理,对完成短板突破的机具开展评估销号。及时推荐急需短板机具列入《国家农机装备短板目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突破关键急需产品。立足行业所需、企业所长,重点研制出大型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动力换挡大马力拖拉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获机、大宽幅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喷雾机、智能精准饲喂设备、高速条播机、丘陵山区山地玉米收获机、轻简型马铃薯收获机、全自动高效移栽机等一批关键急需及特色作物生产机械装备产品;通过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实施,带动大马力级无级变速拖拉机、混合动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整地机、密植电驱高速精量播种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获机、双小区智能玉米联合收获机、水产养殖精准投喂设备、畜禽养殖环境智能管控设备等产品推广应用,持续提升整机装备可靠性和稳定性,实现国产化替代、产业化应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进高效农用发动机、新能源高效增程柴油发动机、大型农机装备专用传动系、全悬浮驱动桥、耕整播触土与收获切割部件、智能农机电液系统、导航与控制硬件、精准投喂系统、畜禽行为识别系统集中攻关和工程化应用验证,并开展高质量制造装配工艺与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示范,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加强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国产零部件、自主化系统与整机适配应用工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开展创新体系建设。
4.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研产推用高效协同联合体。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全程机械化科研基础设施等高水平创新平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快技术融合转化。发挥工业装备在钢架构、传感及通用技术的共通优势,加快农机与工程机械、汽车、电子领域跨界融合;开展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工作,推进重点企业知识产权联合创新和协同运用,培育一批弥补共性技术短板、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盘活农机领域专利,鼓励采用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加快成果转化运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壮大高端人才队伍。支持涉农高校加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农机领域专业人才。优化提升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培育“长江学者”、农机领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神农英才”“泰山学者”,加大对农机装备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促进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7.建强国家级产业集群。以建设潍临日智能农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契机,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致力建设国际一流的世界级智能农机产业集群。聚焦核心技术突破与产品迭代升级,攻克液压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技术难题。多方共建创新平台,提升产品精密制造水平。大力发展无人驾驶农机、农业机器人、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构建从田间作业到农产品溯源的全链条智能化解决方案。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采用绿色材料与工艺,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形成全生命周期绿色农机产业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农机产品矩阵,培育具有全球话语权的世界级智能农机产业集群。(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
8.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引导资源和创新要素合理布局,支持各市结合本地特色优势,积极培育壮大农机装备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以中大马力拖拉机和收获机为主的潍坊集群、以农用运输车和中小马力拖拉机为主的聊城集群、以丘陵山地小微农机和农用运输车为主的日照集群、以混合动力拖拉机和植保装备为主的临沂集群、以玉米收获机和播种机为主的济宁集群、以畜牧养殖和特色蔬菜装备为主的青岛集群等,推动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9.强化区域产业协作。围绕液压部件、控制系统、传动部件、桥箱、缸套、火花塞等农机零部件,强化省内产业协作,打造潍坊高新区液压部件与控制系统、临沂平邑桥箱与传动、聊城临清缸套与火花塞、烟台莱州液压油缸与提升器、德州禹城犁耙片与铸锻件等区域配套集群,不断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
(四)推动优质企业做优做强。
10.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用好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攻关,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强强联合与资源整合,鼓励潍柴雷沃等行业领军企业,通过并购、战略投资等资本运作手段,整合省内外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支持企业拓展多元化业务布局,引导龙头企业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农机产业分工体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梯度培育特色中小企业。分类农机产品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一批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引导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农机企业,形成专利产业化优势。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推动设备更新和工艺升级;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基金,投资中小农机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升农机全链条技术验证与应用
12.提升农机鉴定能力。加强农机试验鉴定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农机鉴定设施及仪器设备更新改造,争取国家农机试验鉴定中心落地建设,推动与工程机械、汽车检测能力共享;加大对鉴定技术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究农机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农机鉴定机构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动态协同机制,推进鉴定与研发紧密联动;推动农机企业开展自愿性认证,加强农机相关认证活动和检验检测机构监管。(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加快中试验证平台建设。聚焦农机新产品、新技术的中试熟化,建设整机及核心零部件试验验证平台,打通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构建涵盖田间耕整地、播种、管理、收获机械性能试验、高强度作业场景可靠性模拟验证、智能化与数字化功能测试、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的全链条服务,提升产品可靠性、安全性、适用性的检验检测及评价能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推进农机熟化应用。制定农机创新产品熟化定型的具体政策,充分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作用,支持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在农机装备熟化、推广应用全过程发挥主力军作用,构建“生产企业+推广机构+农机合作社”的农机创新产品试验验证、熟化定型运行机制,加快农机创新产品一线部署应用。推进建设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在潍坊、聊城、日照、济宁、东营等市分品种建设一批农机熟化应用试验场,促进农机装备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升级、提升性能;多种形式举办新型农机装备宣传推介与示范推广活动,加强技术集成组装,推进良机良种良法良田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机耕道和果园、种养设施标准化改造建设,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扶优育强应用主体。
15.加大应用主体建设。建设一批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和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涵盖大型智能拖拉机、高性能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烘干仓储设备等,满足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储等全环节需求。建设农机具存放仓库、维修车间、培训教室、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改善农机存放条件,提升农业生产和应急救灾能力。(省农业农村厅负责)
16.加强应用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农机手队伍建设激励机制与职称评聘通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职业技能竞赛和专业农机操作培训,持续提升农机手操作维修技能。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与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大力遴选和培养农机生产及使用一线“土专家”。持续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进行农机操作技能培训,创办领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省农业农村厅负责)
17.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水平,优化维修服务网点布局,推动农机企业和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共建维修服务网点。推广“全程托管”“菜单式服务”等模式,根据农户需求,提供从种子、化肥供应到农机作业、农产品销售的一站式服务。发展“互联网+农机服务”,搭建线上服务平台,提供农户在线预约服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机作业的远程监控与调度。(省农业农村厅负责)
(七)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建设。
18.完善产品标准体系。推动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从标准制定、实施、监管等全链条发力,助力农机产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大马力拖拉机、混动拖拉机、大型联合收获机、丘陵山地适用农机等领域开展标准和鉴定大纲制修订工作,对主导制修订的高水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项目,按规定每项分别给予最高4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奖补。(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建立质量管理保障体系。指导企业加强质量数据管理与开发利用,引入质量管理软件,构建涵盖研发设计环节、供应链管理环节、生产制造环节、出厂检验环节、质量追溯与售后环节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持续开展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行为,曝光不合格企业并责令整改;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规企业实施取消补贴资格、限制市场准入等惩戒措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强化农机品牌建设。打造“山东好农机”品牌,制定“山东好农机”评价标准,形成农机优质产品矩阵,将农机品牌建设水平作为纳入优机优补的评价依据;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品牌,统筹各类资源要素给予支持。支持农机企业积极引入商标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大商标品牌保护,对商标侵权和假冒专利行为加大打击惩处力度。(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推进绿色智能协同发展。
21.加大人工智能赋能。推动农机装备与大数据、5G、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加快推进单北斗系统在农机领域应用推广。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土壤数据、气象数据、作物生长数据等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处理,为农机作业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建设全省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强化重要农时作业组织调度和服务保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2.梯度培育智能化绿色化工厂。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提高产品在线监测和全生命周期质量保障能力,建设先进级智能工厂,争创国家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持续推进绿色化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应用,加快工艺系统集成优化、智慧能源管控等节能降碳技术推广应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
23.打造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场景。探索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配套作业路径,推进建设一批粮油作物、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智慧设施与智能农机示范应用场景,不断提升智能农机应用水平;积极拓展农业领域低空经济场景,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探索低空航空器在植保、播种、施肥、农情监测、农机吊装、物资转运等方面的应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农机,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为重点,建设一批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产品高效初加工、海洋牧场等新技术新装备示范应用场景。(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加强对落后产能监督。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加大对不符合排放标准农机的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行为。推广在线监测系统,对企业能耗、排污数据实时监控,实现“技防”替代“人防”。引导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实施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推动转型,从根源上减少落后产能。(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推进产业开放合作共赢。
25.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我省农机制造配套和大市场优势,吸收优质外资企业来我省投资建厂,设立研发机构,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农机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快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26.支持省内农机企业“出海”。支持优势农机企业在 “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本土化生产、投资和技术服务;在重点海外市场强化农机咨询、销售、培训等业务布局;鼓励农机企业参与国外企业配套,融入全球农机供应链体系。(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强化要素保障支撑。
27.支持产品推广应用。强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支持购置高端智能、绿色高效、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扎实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促进农机迭代升级;用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政策,支持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推进重点产品“国货国用”,鼓励大型国有农场、省供销合作社等购置使用先进农机。(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28.强化金融资源配置。将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列入我省相关基金重点支持方向。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机研制、购置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开展农机融资租赁业务。探索推进农机具抵押贷款和政策性保险。(省金融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29.支持园区和企业改造升级。鼓励农机装备产业园区大力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园区项目积极争取专项债券支持。指导企业用好设备购置补贴、技改专项贷和股权投资政策,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推动项目落地实施,提升产业发展后劲。(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省农业农村厅统筹协调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协同,鼓励产业集群间分工协作,推进农机装备研产推用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机领域专家对产业发展的决策咨询作用,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加强总结,及时推进我省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成效,广泛宣传和推广展示,积极营造农机装备产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