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商业航天概念高开,航天长峰(600855.SH)、航天科技(000901.SZ)双双涨停,航天智装高开15%,富士达、航天环宇、西测测试、超捷股份等高开超5%。
除航天强国写入政策规划,商业航天企业也正扎堆冲向资本市场。
10月22日,证监会官网一纸公告,将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星河动力”)推上商业航天资本化的C位——这家不久前打破民营火箭单笔融资记录的公司,正式向北京证监局提交IPO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至此,国内已有过火箭入轨纪录的商业火箭公司中,除东方空间外,均已启动IPO冲刺,5家企业总估值超855亿元。一场关于“民营火箭第一股”的争夺战悄然打响。

资料显示,星河动力成立于2018年,核心产品涵盖“谷神星”系列固体火箭与“智神星”系列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运力覆盖300kg至58t范围。
其中,“谷神星一号”成为国内首型从“试验型”迈入批量化、商业化阶段的民营火箭;“谷神星二号”与“智神星一号”两款中大型火箭首飞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计划于年内实现首飞。
值得关注的是,“智神星”系列液体火箭项目已获得国家“两重”工程支持,纳入国家互联网星座发射供应链,该系列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将发射成本降至传统模式的50%以下,将有力支撑巨型星座组网、深空探测、商业载人等任务需求。
资本层面,星河动力进展迅猛。今年9月完成24亿元D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50-158亿元,创下民营火箭企业单笔融资纪录。据介绍,该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智神星系列、谷神星二号火箭的研制及相关生产、测试、发射能力建设。目前,其累计融资已超53亿元,投资方包括北京市商业航天基金、深创投、梅花创投等。
此次星河动力加入上市梯队,标志着政策赋能下中国商业航天的资本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今年年初,航天测控管理领域的星图测控(920116.BJ)以“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的身份成功上市,以逾550%的涨幅高开。截至10月23日收盘,其股价已经从发行价6.92元飙升至66.2元,涨幅超856%。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资本市场为商业航天开通“绿色通道”(如科创板将商业航天纳入第五套上市标准),将为市场带来更多产业链关键企业标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民营火箭还未有上市标的。因此,排队企业中谁将成为“民营火箭第一股”,成为行业内关注热度极高的话题。这意味着率先跨过上市门槛的企业,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位资本市场的宠儿,承接二级市场对商业航天的热情。
目前,共有5家民营火箭企业进行IPO辅导备案。包括星际荣耀、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估值分别约为150亿元、220亿元、110亿元、225亿元、150亿元。
这意味着,这5家同时站在上市门前的民营火箭企业,总估值达855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想要拔得“民营火箭第一股”的头筹,企业需同时满足技术、商业、产业链和治理四大闭环要求:既要拥有经过实战检验的创新型火箭产品,手握明确的发射服务订单,还要具备完善的总装、发射、测控体系,同时建立严格的合规安全机制。
由此来看,星河动力的优势在于其发射次数最多、稳定成功率高。
资料显示,其火箭成功发射次数占据国内民营火箭行业总成功发射次数的51.3%。截至目前,星河动力已为27家客户将85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创下国内民营火箭企业发射次数、服务客户数、发射卫星数、成功率四项第一。
不过,随着卫星组网的加速,其他火箭企业也在商业订单上迎来重大突破。8月,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入围垣信卫星大型星座组网招标候选人,这也是民营火箭首次集体进入国家级星座的供应商名单。
今年年底,包括星河动力、天兵科技、星际荣耀在内的多家企业将迎来可重复使用火箭首发。其中,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已于10月18日完成首次飞行试验任务第一阶段工作。届时,商业航天或迎来又一资本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