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这里煤尘飞扬。每当矿工们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矿井,脸上、身上总是沾满煤灰。“煤黑子”这个称呼,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标签。
如今,走进国神府谷公司三道沟煤矿综采一队的工作面,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设备整齐运转,监测数据实时跳动,矿工们面容洁净、精神抖擞。
这一转变,始于一场关乎生命健康的“空气质量革命”。
时间回到一年前。2024年12月,综采一队队长谷民帅站在轰鸣的采煤机旁,注视着飞扬的煤尘,眉头紧锁。
“在智能化开采尚未完全实现的今天,仅仅缩短工时、提高待遇,已经不能满足矿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说,“几代煤矿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彻底摆脱粉尘困扰,让尘肺病成为历史。”
这个曾被视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了他和党支部书记李金学心头最重的担子。

图为综采一队职工现场处理喷雾
“我们要彻底摘掉‘煤黑子’这顶旧帽子!”2025年1月,在支部会议上,李金学语气坚定。支部一班人形成共识:必须将党组织攻坚与区队目标紧密结合,真正把“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不是走形式,而是要啃下粉尘治理这块“硬骨头”。
3月,综采一队党支部将“井下粉尘治理”确定为年度头号攻坚任务,命名为“空气质量革命”,并成立了以李金学为组长的党员突击队。与此同时,由队长牵头的技术攻坚组也迅速组建。
一场关乎矿工健康的变革,就此拉开帷幕。

图为智能化班组人员在智控室操作远程指导现场生产
作为矿井首个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综采一队经历了从普通机械化到智能化的跨越,构建了“自主移架+记忆割煤+远程干预+集中控制”等智能开采模式。尽管完全无人化开采尚需时日,但智能化已经让采煤机司机、支架工等岗位逐渐远离高浓度粉尘。可以说,这场“空气质量革命”的种子,早在建队之初就已埋下。
“只要井下还有一个人在作业,就必须解决粉尘问题。”5月4日,党支部将防尘议题作为组织生活的核心内容。经过反复攻关,他们摸索出“装备革新、技术突破、边治边用、以用促治”的综合治理路径。
队里持续组织职工学习粉尘防护知识,技术骨干经常围坐在一起研讨方案。“粉尘治理关乎每个人健康”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新入职的大学生张新宇感慨:“以前对煤矿粉尘的危害认识不深,现在才知道队里为防尘付出了这么多,真切感受到了组织对我们健康的重视。”
大采高工作面断面大、扬尘空间广,生产时瞬间粉尘浓度高,严重威胁职工健康。“过去的防尘手段比较单一,治标难治本。”谷民帅坦言。

图为煤机滚筒喷雾效果
面对挑战,全队跳出传统思维,紧扣综采作业特点精准施策,构建起“六级联动”精准防尘系统:
——在破煤源头,改造喷雾系统,采用恒压供液技术,破解了“压力大易爆管、压力小不达标”的难题;
——在尘源跟踪上,实现支架喷雾随采煤机行走同步启停,形成“包裹式”降尘;
——在负压除尘环节,自主设计加工喷雾架,增加喷嘴数量,在架前构筑“水雾屏障”;
——在架间导流处,创新设计接尘装置,既消除粉尘又防止煤矸掉落;
——在转载点,采用“骨架+柔性材料”封闭罩,根治卸载扬尘;
——在进回风巷,安装智能喷雾与捕尘网,彻底阻断粉尘扩散。
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管理创新才是防尘措施落地见效的保障。队里发现,生产班职工身处高粉尘环境却无暇维护设施,检修班有条件维护却因不直接接触粉尘而缺乏主动性。

图为尘源跟踪效果
8月,区队优化管理机制,将检修人员编入生产班组,实行轮岗体验,并将工作成效与绩效直接挂钩。
这一转变彻底激活了团队合力。支架检修工宋宗彬说:“每天系着安全带处理喷雾确实辛苦,但想到能让工友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一切都值得。”
经过实践检验,这套“6+1”综合防治体系成效显著:工作面总粉尘浓度下降88.53%,呼吸性粉尘下降89.62%,实现了粉尘治理的重大突破。
如今,走进三道沟煤矿,呼吸更畅快,笑容更从容。这场“空气质量革命”,不仅改变了井下的工作环境,更擦亮了矿工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