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从浙江宁波出发的“伊斯坦布尔桥”号货轮历时20天,在经历了雨雪、风浪和极光后,成功穿越北极航道东北航线,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
“伊斯坦布尔桥”号是海杰航运旗下船舶。2022年年初,这家中资背景的新兴航运公司在新加坡注册成立,总部设在上海,专注于远东与新兴市场间的集装箱贸易。
“伊斯坦布尔桥”号的顺利抵达意味着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成功通航,中欧经贸运输因此有了新通道。海杰航运首席运营官李晓斌在近期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伊斯坦布尔桥”号穿越北极航道东北航线 ,证明了北极快航的商业价值。
北极航道东北航线主要的特点是航程短、时效快,因此得名北极快航,也有人将其称为冰上丝绸之路。这条航线使得中国与欧洲的航运市场缩短至18天,比中欧班列火车通道快一周,比苏伊士运河航线快22天。
李晓斌表示,北极天气与所预计的相符,“伊斯坦布尔桥”号的通行过程也较为顺利。货轮驶出北极之后,在欧洲遭遇恶劣天气,又受到鹿特丹港口罢工影响,总体行程因此相比预计时间慢了两天。
李晓斌称,“总体上,北极航道东北航线首航基本达到了预期,北极航道有着天然优势,确实值得大力推广。”
选用北极快航后,库存成本、资金周转等整体供应链成本会大幅降低。同时,因为路程短,燃油消耗少,碳排放更少也更环保。
但北极快航缺点也很明显,其对船体、通信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同时,北极极昼对船员的身心健康也是挑战,船员还需要培训浮冰区躲避的特殊操纵技术等。船体特殊的升级改造以及高额的地区保险和船员特殊培训,又使得北极快航整体航行成本较高。
除了来自硬件和团队的挑战,北极荒无人烟、与世隔绝,一旦有突发情况,运营公司还需要准备充足的应急预案。

北极快航示意图,图片来自海杰航运官微
海杰航运经过接近三年的准备,才正式启动了北极快航商用航次的试运行。李晓斌告诉界面新闻,政府部门非常支持北极快航,提供了很多技术信息方面的指导。
此次北极快航选择从宁波出发,主要考虑到客户备货等因素,浙江政府在港口船舶停靠服务、特殊货物报关、海事审批等方面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同时帮助海杰航运拓展客户并提供背书。此外,交通部、外交部等部门也给了公司一系列政策指引,包括如何利用沿岸国家的资源等。
李晓斌对界面新闻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经济方面的支持,这样才能落实公司的长期规划。根据海杰航运的计划,在明年的夏季无冰期(从7月到11月),将用足时间窗口期,运行总计16个北极快航航次。
李晓斌坦言,就全年来讲,这个窗口时间还是太短。未来,公司需要更强破冰能力的高等级船舶,争取将通航时间提升至每年8-10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高等级的破冰型船舶已有在设计或处于运营中的,但投入相对较高。”李晓斌称,从长期看,北极快航如果有十个月左右的运行时间,商业价值就会很高。
北极快航的常规化通航需要政府部门、船舶设计研究院、船厂等多方投入,只靠海杰航运一家公司很难完成。
海杰航运的北极快航目标客户明确,即适合在夏季运输,且客户有快速交付需求的高价值产品,比如“新三样”产品(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跨境电商以及机电电子设备等。
北极快航成功首航,已经让客户对该航线的认知有了变化。今年8月,海杰航运开始对外宣传北极快航时,外界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随着“伊斯坦布尔桥”号靠岸开始交付货物,越来越多的客户主动前来咨询这条新航线。
“北极快航很早就有人研究,很多人都想过但没有人真正去落地这件事,海杰航运做了一些准备后,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但如何规划航线以及布置应急预案,仍将是运营商长期面临的挑战。”李晓斌总结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