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4 16:17:30 股吧网页版
沈阳起势:人才“回留”密码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杨志,胥会云

  一年前,正在爱立信研究院(瑞典)工作的刘禹接到了位于沈阳的辽宁辽河实验室的工作邀请。

  在好友、更早一年成为辽河实验室引进人才兰大鹏的引荐和推动下,刘禹经过多方权衡,举家来到沈阳。

  跨越山海,刘禹和兰大鹏分别从瑞典和挪威来到沈阳,看似“机缘巧合”,却也是沈阳近几年在全国乃至全球人才吸引力不断提升的印证。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基础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中,人才的价值尤为凸显。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引才大战中,作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沈阳,如何脱颖而出?

  低成本起步、高成长空间,是沈阳正在全力打造的人才“回留”密码。

  高层次人才零成本安家

  11年前,取得中山大学学士学位后,兰大鹏赴瑞典皇家工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同时双修柏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2022年获得挪威奥斯陆大学博士学位。2023年9月,在导师牵线之下,兰大鹏选择回到沈阳继续开拓他的事业。彼时,辽河实验室正式揭牌一年。

  为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3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2022年9月5日,辽宁启动组建辽宁材料、辽宁辽河、辽宁滨海和辽宁黄海4家实验室,前两家位于沈阳、后两家位于大连。

  其中,辽河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及省内龙头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室聚焦未来工业互联网前沿技术、高端制造装备与自动化系统、典型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三大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辽河实验室副主任李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实验室已突破120人,专职从事实验室部署自主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达到100名。

  目前,兰大鹏是辽河实验室边缘计算与云化控制方向执行负责人。刘禹回来后,则成为具身智能项目的负责人。并且,实验室针对两人分别立项并提供了资金支持,在项目中,两人拥有巨大的科研自主权,以及用人权。

  “兰大鹏老师负责的是一个优化控制器项目,获得了800万元资金支持。我负责一个人形机器人项目,得到了500万元资金支持。”刘禹说,实验室支持力度非常大,对于人形机器人项目研发特别需要的算力,还单独提供了购买算力的资金支持。

  此外,还有沈阳的人才安置等补贴,刘禹笑称,自己基本算是零成本在沈阳安顿下来了。

  就这样,“心无旁骛”的兰大鹏和刘禹,开始在辽河实验室“大展拳脚”。刘禹的项目团队目前已有20多人。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工业具身智能控制系统已在9月的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亮相。该系统可提供毫秒级智能计算与自主决策;在模型训练方面,支持十亿级参数规模的大模型构建,输出频率可达50Hz,端到端推理延迟低于20ms,可满足多任务并行与多机器人协同需求。

  在短期内就能作出这样的成绩,兰大鹏、刘禹认为,除了上述前提要素之外,还缘于辽宁、沈阳在发展具身智能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

  “沈阳的最大优势在于雄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可以围绕工业制造、特种作业、医疗康复等优势领域,打造高质量的专属现实场景数据库,并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实体场景验证平台’。”刘禹说,目前该团队已经与富创精密(688409.SH)形成初步合作。

  “在待遇方面,与北上广深比,沈阳有一定差距。我们的优势在于平台效应。我们承担了很多‘国字头’的项目,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参与到重大项目,做一个项目的团队负责人,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李栋说。

  这样的平台效应,不仅属于辽河实验室。“近年来,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辽沈全面振兴、学校‘双一流’建设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以大团队凝聚人、大平台锻炼人、大项目培养人、大贡献成就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显著提升,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人才集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北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时英晋说,学校持续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吸引了一批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加盟学校发展、投身辽沈振兴。

  吸引人才的价值洼地

  “一个城市吸引人才,最核心的要素,是事业平台和未来发展空间。”沈阳市委组织部人才二处处长王翀足介绍,沈阳目前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也可以理解为价值洼地。

  2024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沈阳定位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这也是沈阳历版总体规划中,首次获批具有国际化定位的城市性质。

  今年7月发布的《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建成在东北亚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事实上,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从2007年起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沈阳自2021年首次上榜以来,连续5年入选全球科技集群百强城市。该报告也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创新创造的风向标,

  同时,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对全国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沈阳市连续4年排名进位升级,首次位列97个地级和副省级城市第16位,并跻身全国20个科技强市之一。

  在创新生态方面,沈阳拥有东北大学等45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56家研发机构、东软智能医疗研究院等115家新型研发机构。沈阳市科技局人才处副处长张宇介绍,截至目前,沈阳拥有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共计1724家。

  人才成长的更大空间已经打开,沈阳吸引人才的行动也在加速。

  《行动纲要》提出,建设东北亚(沈阳)国际人才港,深入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育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

  东北亚(沈阳)人才港于去年10月正式开港;博士沈阳行、“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成为沈阳引才的两大品牌。

  博士沈阳行从2023年开始举办,当年参加人数为1381人,两年后的2025年,参加人数达到8163人,是2023年的5.9倍。这一数字并非表面的热闹,真正引进的博士人数也在快速增长。2023年,通过博士沈阳行引进的博士为1203人;2024年增至1523人;今年截至9月底,已引进博士1209人。

  王翀足说,去年10月,沈阳获批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后,博士沈阳行将海外留学生纳入招聘范围,今年吸引了513人参加。

  值得关注的另外一个数字是,在今年的“博士沈阳行”活动中,9223个岗位平均年薪达23.5万元,近千个岗位年薪超30万元。

  随着城市魅力不断提升、人才政策持续加码,沈阳近几年实现了从“人才净流出”到“集聚回流”的转变。

  一个直观的统计指标,即高校毕业生回流比,印证了这一趋势。根据辽宁省教育厅的统计,2022年沈阳高校毕业生回流比是230.29%,2023年达到237.35%,2024年252%,逐年递增。“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是241%。”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毕业生部部长陈曦光说。

  人才集聚回流,宜居宜业还要好玩

  一座能够吸引青年人才的城市,除了事业和发展空间,还需要什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近日在“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上表示,初步研究发现,青年的核心需求有三个:宜居、宜业、好玩。“过去只有宜居、宜业。但任何一个青年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都要宜居、宜业,又好玩,缺一不可。”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解梦汐2023年博士后出站就留在了沈阳,目前担任辽宁省农科院加工所副研究员。

  “我是鞍山人,离沈阳不远,从小就爱到沈阳来玩。”在解梦汐看来,沈阳越来越充满活力,生活成本也没那么高,能专注于本职科研工作。“同时,我也享受到了务实的人才补贴。”

  目前,沈阳按“金字塔型”人才结构配置资源。王翀足说,塔尖人才即高层次人才,给予这类人才50万到100万元的奖励资助,70万到500万元的科研经费,提供100万元至上不封顶“一事一议”购房补贴;塔身人才即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技术人才等拔尖人才,给予青年拔尖人才最高50万元项目经费、10万元奖励,给予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优秀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产业人才最高50万元奖励,给予企业引进的博士后最高40万元生活补贴;塔基人才即大学生等成长型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工作的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可分别获得9万、4.32万、2.16万元的生活津贴和7万元、4万元、2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

  “这些补贴政策确实解决了一些后顾之忧。”解梦汐说。从个人发展角度,她也看好沈阳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山、林、草、海、雪”五大生态要素。这给食品加工领域的人才提供了极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目前,辽宁在建设食品工业大省,沈阳也在重点推进农业强市和食品工业大市建设。辽宁省农科院加工所则与省内以及沈阳市一些老字号企业推进产学研合作。“我们是一个不到30人的小所,去年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额300多万元。”解梦汐说。

  显然,沈阳对包括解梦汐在内的青年人才吸引力的变化,诠释了“宜居、宜业、好玩”这三个核心需求。

  尤其在跻身网红城市后,沈阳文旅市场爆发式增长。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携程报告显示,沈阳上榜全国增速最快十大旅游目的地。旅游订单量增长13%,门票订单激增45%。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48%,沈阳成为东北唯一跻身境外游客欢迎前十的城市。

  在这几年的招聘工作中,东软云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王佳莹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变化。

  “2018年前后,在公司引进的较高端的人才中,大多数是因为出生在东北,或者男女朋友在东北居住、工作。但近年来,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王佳莹说,今年5月的“博士沈阳行”中,一位香港大学的学生与公司确定初步意向。他是第一次来东北,选择沈阳市因为喜欢这里的烟火气,也喜欢沈阳的洗浴文化。

  人与城不断对话

  从2024年吸引17万高校毕业生留沈,到2025年“博士沈阳行”活动开幕当天收到27097份博士简历,这些数据都让外界越来越认识到,沈阳正成为创业就业的“优选之城”。城市与人,也在彼此吸引。

  时英晋说,很多参加过沈阳城市宣传和人才对接洽谈活动的人才,不仅自己会持续关注沈阳发展,还会向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推荐、分享沈阳优良的人才环境和独特的城市魅力,这让沈阳在人才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其他城市“打拼”过多年的朱蔓衡深深感到,不仅是吸引外来人才,也要发力将沈阳的人才留在本地,让他们在沈阳“扎根”。“留人、引人,可以循序渐进,并且可以叠加推动,然后共同开拓、孵化人才版图。”

  朱蔓衡是沈阳辉山农业高新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建设运营的沈北英才社区,是沈阳沈北新区打造的新一代大型综合青年社区,总投资3.6亿元,已建成20~70平方米的青年公寓住房1241套。

  “截至目前,入住率在96%以上。”英才社区运营负责人王玥说。

  根据沈北新区的人才政策,入住英才社区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可享有3个月租金额度的租房补贴;入住英才社区且在沈北新区就业创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分别享受每月200元、500元的租房补贴。社区还设置就业咨询服务站和政策咨询服务窗口,为人才提供专项服务。

  在朱蔓衡看来,沈北新区的独特优势是拥有航空装备制造、食品深加工等核心产业,带动就业岗位机会增加。而大量青年人才安居于此,也反过来成为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布局的重要因素。

  作为沈阳“最年轻”的城区,沈北新区留人、引人的政策和路径,正是沈阳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落地的缩影和写照。

  为了吸引青年人来沈、留沈,沈阳推出了三方面系统措施:一是优化青年就业创业城市场景;二是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支撑作用;三是多元化发展驱动,投入运营3万套人才住房,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高1200元的人才公寓租房补贴。

  谈起遍布全市的27条青年友好型街区,团沈阳市委青年发展部副部长王书卿介绍道:“每年超20万人次开展读书分享、创客大赛、交友联谊等活动,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与城市品质升级深度融合。”

  一座吸引青年人才的城市,也在造就这座城市未来持续的增长动力。根据沈阳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沈阳常住人口近年来持续增长,且人口净流入(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沈阳人口净流入超过150万,2024年达到159.9万。

  “人与城年复一年地对话。”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的赵园在《城与人》一文中写道,“城本身也随时改变、修饰着自己的形象,于是而有无穷丰富不能说尽的城与人。”

  从乡土中国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实施,在中国的城市、都市圈不断演进、扩容的过程中,城镇化率已达85.55%的沈阳也不断书写着城与人的新叙事。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