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4 20:45:31 股吧网页版
回购增持贷款超1500亿元:工行发放最多,机构期待名单扩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K图 601398_0

  2024年10月18日,央行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 (下称《通知》),如今落地已满一周年。

  数据显示,自相关政策落地一年来,截至2025年10月18日,已有累计71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754单回购或增持贷款计划,涉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524.84亿元。与此同时,以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为首,超过18家央企纷纷发布公告宣布股票增持回购计划。其中,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拟使用1000亿元,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拟使用8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股票回购增持贷款的发放机构仅限于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金融机构可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提供专项贷款,用于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2025年10月18日,工商银行落地回购增持贷款的笔数最多,共计147笔,涉及贷款金额上限356.91亿元;紧随其后的是中国银行,涉及回购增持贷款120笔,贷款金额上限约为241.85亿元。在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落地回购增持贷款的笔数最多,共计105笔,贷款金额上限约为152.41亿元。

  与此同时,市场对参与主体扩围存在现实需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部分具备业务能力的头部城商行正跃跃欲试,期待将参与名单扩展至地方中小银行,以更好满足市场需要。目前,已有地方性银行在积极争取准入资质,未来主体扩容有望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效率。

  某头部股份行支行行长告诉记者,有市值管理刚需的上市公司对这项业务比较积极,行里对这项业务颇为重视。还有头部城商行总行相关人士透露,该政策前期处于试点阶段,该行正积极与监管机构沟通,争取获得相关业务资格,未来若向系统重要性银行开放,要力争进入首批名单,但具体进展仍需视监管部门后续政策安排而定。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告诉记者,商业银行开展该项业务时,需面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挑战。尽管央行提供专门的再贷款资金和通道,但贷款专项用于股票增持或回购,商业银行既面临企业的信用风险,也间接承担借款人面临的市场风险。

  “这对银行的风控措施、体制机制、和专业人员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未来政策扩容大概率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能力的培育进度,各方都需要时间摸索和评估风险。”赵锡军强调。

  还有银行业人士向记者建议,该工具要发挥长期效能,未来还需在覆盖面、机制设计与配套服务上深化完善。除了扩大参与主体之外,还要持续优化贷款机制,根据企业反馈进一步简化流程、提升效率。同时,强化合规监管与风险防范,监管部门需通过常态化监控,确保资金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要求,守住合规底线。

  资本市场“稳定器”持续发力

  2024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正式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引导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专项用于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该工具设定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为1.75%。

  回顾此前,该项政策起步于2024年9月24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宣布将创设该工具。同年10月18日,央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运行框架。

  该工具以“央行再贷款—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三级传导机制,为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提供低成本、专款专用的信贷支持,专项用于股票回购与增持,在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提振投资者信心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展现出“市场稳定器”的积极作用。

  政策设计具有多项创新:央行向21家全国性银行提供首期3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利率为1.75%,银行再以不超过2.25%的利率向企业放贷,较一般贷款成本低1.5个百分点以上,显著减轻了企业融资负担。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执行“双专户封闭运行”,企业需开立专用证券账户与资金账户,确保资金专项用于约定用途,严禁挪作他用,有效防控风险。政策覆盖不同所有制企业,既鼓励央企带头参与,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并豁免“信贷资金不得流入股市”的限制,体现了精准直达的政策意图。

  一年来,政策在实施中持续优化。2025年央行进一步放宽条件,将贷款最长期限从1年延长至3年,企业自有资金出资比例从初始的30%降至10%,大幅提升了政策可及性。同年5月,央行将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并下调相关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至1.5%,进一步推动资金成本下降。政策实施效果逐步显现,市场响应积极。

  现阶段,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已成为A股市场一项重要的流动性支持机制。根据Wind数据及公开信息汇总,自相关政策落地一年来,已披露的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总计达到3324.84亿元,显示出市场参与主体对相关融资工具的积极响应,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和流动性支持。

  分析人士表示,该工具在资本市场波动阶段有效发挥了逆周期调节功能,对平抑A股市场波动、增强运行稳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股市估值处于低位或受到外部冲击时,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及证券基金机构积极运用该项工具提供的低成本资金入市操作,通过回购和增持行为向市场传递信心,对稳定股价预期、阻断“下跌-恐慌-再下跌”的负反馈循环形成了有效支撑。

  截至10月24日收盘,A股三大指数年内均呈现显著涨幅:上证指数累计上涨约17.86%,报3950.31点;深证成指涨27.60%,报13289.18点;创业板指涨48.09%,报3171.57点。

  从实际落地情况看,在部分市场承压阶段,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例如,去年11月及今年4月,上市公司披露的拟使用回购增持贷款项目分别达到106单和148单,反映出该工具在特定时点对市场情绪的托底作用和稳定效果。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表示,在去年市场情绪较为低迷的时期,积极政策信号及时有效披露,中国人民银行利用两项工具稳定市场情绪,有效平衡了市场资金的供需,防止市场过度波动、维护市场稳定。2025年以来,国内股市情绪明显好转,主要指数震荡上涨,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常态化运作机制仍待成熟

  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廖博向记者表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主要是通过再贷款激励政策,引导银行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发放相关贷款。具体而言,在股市超跌、股价被低估时,具有专业市场判断的机构将有比较强的买入意愿,进而加大工具的使用量;反之,在股价上涨、流动性恢复时,回购增持的成本增加,工具使用量也会自然减少。

  廖博认为,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两项支持资本市场工具充分发挥了校正资本市场超调、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也将货币政策传导与金融稳定链接,同时实现了信用创造与维稳股票市场。

  还有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这一举措旨在为股份回购和股东增持提供融资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普遍推广仍面临一定现实挑战。核心难点在于,股价波动较大,使得上市公司或大股东难以准确预估所需贷款规模。若贷款金额过高,可能造成资金闲置,企业需承担不必要的利息支出;若贷款不足,又可能无法满足回购或增持的实际资金需求。

  据其介绍,此外,上市公司在公告回购或股东增持计划时,通常会公布一个数量区间,但最终实施情况存在不确定性。股价上涨、公司资金安排变化或市场环境变动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实际回购或增持的完成情况,甚至导致最终实施规模低于原定区间下限。

  他还透露,若贷款金额在初期即固定下来,可能难以灵活适配实际需求,进而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尽管该工具为市场提供了新的资金支持渠道,其在广泛落地过程中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市场实际情况更匹配的运作方式。

  苏商银行研究员薛洪言还告诉记者,目前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长效性与常态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在资金使用效率监管、差异化支持政策设计以及与其他资本市场稳定工具协同联动方面仍需进一步细化,避免短期效应消退后出现市场波动反复。

  薛洪言认为,未来若要推动工具向“常态化机制”转变,需在扩大覆盖面、优化机制设计、强化政策可持续性等方面持续发力。

  例如,可考虑将符合条件的更多主体纳入支持范围,简化审批流程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又如,对银行端给予风险权重优惠或纳入考核激励,对企业端可鼓励将回购股份用于注销以增强投资者回报;再如,推动该工具与中长期资金入市、市值管理考核等政策协同,形成“稳市场、育生态”的长期合力,从而更好地平衡市场稳定与资源配置效率,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广泛的市场主体。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