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4 22:16:00 股吧网页版
专访中国交建刘正昶:从“跟跑”到“领跑”,以科技创新重塑基建行业竞争力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郭博昊

K图 601800_0

  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基建行业,如何以科技创新破解转型难题、激活产业新动能,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时报等媒体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为深入探寻央企推动基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思考,证券时报记者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交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战略布局、实践成果与未来规划,专访了中国交建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刘正昶。

  突破制约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记者: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新质生产力的“命脉”,中国交建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

  刘正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中国交建聚焦制约疏浚、盾构、深远海工程等行业发展的堵点卡点,以“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路径,在关键技术、核心软件、重大装备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我们牵头攻克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方面,成功研制出8米级盾构机主轴承、5000t打桩船液压油缸等一批首台套产品;关键核心软件方面,自主研发了挖泥船控制软件支撑平台、桥隧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疏浚船舶智能作业系统、中交蓝途BIM(建筑信息模型)平台等多款核心软件;关键材料方面,自主研发了高性能盾构机刀具、泥砂输送管道用高耐磨易成型钢材、高性能混凝土、超大超长油缸密封、医药级中空纤维膜、碱性水电解制氢隔膜等多种材料。相关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加快了重大装备全国产化进程。这些成果不仅让我们在工程建设中“不再受制于人”,更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发组织模式上,围绕漂浮式风电、海水资源化利用、深海采矿、铺管铺缆等新兴业务领域攻关“卡脖子”技术,也鼓励基层单位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领域实际工程难题开展创新,让研发更贴近产业需求。

  在攻关重点和方向布局上,优化形成“卡脖子”技术、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补短板弱项技术和具体应用技术四个层次研发方向,设置中交攻坚项目、特大研发项目、重大研发项目、重点研发项目和其他专项五类研发项目,实行分级分类投入和研发,加快向有组织的科研、出实效的创新转变。

  在研发机构和研发投入上,不断优化研发投入结构,绘制研发投入全景图,总部研发投入的战新和未来产业占比达70%,研发投入方向从工程支撑技术转向产业核心技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总部直接研发投入逐年稳步增长。连续3年开展研发投入治理行动,切实做实公司有效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投入产出效率。

  此外,我们还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牵头建设中央企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和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原创技术策源地,自主研制全球最大、国内首艘双燃料动力系统大型耙吸挖泥船“新海鲟”,亚洲最大、世界领先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3000米级深水铺管船“JSD6000”,3500吨自航自升式深海风电安装平台,世界桩架最高(150米)打桩船“二航长青”等一批国之重器,显著提升了我国海工领域高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

  记者:科技创新最终要落到产业上,中国交建如何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让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刘正昶: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产业应用来体现。我们深入实施新质生产力专项行动。

  聚焦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建设,发挥设计咨询前端牵引作用,在智能建造、工业化建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重点示范项目,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升级。

  加快研发新技术,重点突破海水综合利用、北斗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深地空间、深海采矿、海洋能开发等未来产业能力建设。

  在持续推动重大装备工程化应用和成果转化方面,我们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径全断面硬岩竖向掘进机“首创号”,成功完成天山胜利隧道2号竖井707米掘进任务,创造了竖井深度、直径、海拔3项世界纪录;世界首创“太湖之星”“太湖之光”系列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构建了“生态清淤—筛分调絮—脱水减容—余水净化”的生态闭环,实现“零土地占用、零二次污染”,日清淤量达8000立方米,效率提升60%。

  在重大创新应用工程上,聚焦智能掘进、工业化建造、生态清淤、漂浮式风电等13个重点领域。通过重大技术成果示范应用,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和示范案例,目前已在太湖清淤、海太长江隧道、厦门第三东通道工程等多个项目取得实效。

  在产业培育上,加强战新产业模式创新,通过战新产业模式创新和复制推广,战新产业占比快速增长,2024年,公司战新产业营收占比同比增长了7.9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国资委考核目标。同时,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建立推进及督导评价机制,攻克大变形预控、富水破碎地层跟管钻进等8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出磁吸爬壁式钢模板清理机器人、“二公竖盾1号”下沉式竖井掘进机等标志性成果,目前部分技术已在青岛二隧、厦金大桥等项目应用,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赋能绿色化、数字化转型

  记者:绿色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中国交建作为交通基建类央企,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哪些实践和成效?

  刘正昶:在标准建设上,我们制定了公路、港口、机场等领域的绿色低碳设计、施工、碳排放核算标准130余项,形成覆盖交通基建全业务领域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并持续推广应用。

  其中,“公路工程碳排放核算方法”获国际发明专利;参编的《民用建筑碳排放因子基础数据标准》《近零碳交通设施技术要求》等国家/行业标准支撑交通运输行业“十五五”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规划编制和“综合交通运输国家碳计量中心”筹建。

  同时,我们在行业内率先开展公路水运基建设施碳排放监测计量方法和工程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已初步具备工程碳计量综合能力,引领行业碳计量体系发展。在600余个公路水运项目中推广应用相关标准,为降碳减排措施提供了量化依据,并为交通运输部匡算行业交通基础设施碳排放总量提供数据支撑。

  在绿色技术与装备上,我们开展“五年千项”绿色技术行动,梳理出63项典型应用场景、77项降碳技术路径,形成首批200项绿色低碳工艺工法和199项全产业链典型应用场景,形成包含173项前沿绿色低碳技术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名录》。其中,低碳高效振动MBR污水资源化、大直径盾构低碳注浆技术等4项技术入选国家绿色低碳技术目录。

  实际应用中,在交通运输领域,张靖皋长江大桥应用智能加工中心等绿色建造技术,施工期减碳量约5.92万吨;西部平陆运河项目马道枢纽推广应用省水船闸、智慧运河管控服务平台、高抗裂混凝土制备等技术,全年实现施工碳减排约3万吨。在装备制造领域,自主研发国内首艘LNG双燃料动力系统万吨级耙吸挖泥船“新海鲟”号,全生命周期减碳可达74万吨;千吨级环保高效螺旋式连续卸船机荣获上海市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产品认证。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技术降碳的实际成效。

  记者: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中国交建在数字化转型升级,尤其是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有哪些亮点成果?

  刘正昶:依托数字化工具重构企业管理体系,提升运营效率与精细化水平。通过释放数据要素潜能,驱动业务创新与价值创造。充分拓展“蓝翼”大模型场景应用,创新“AI+管理”“AI+生产”“AI+产业”应用,打造“数字中交”。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将人工智能定位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2025年推出央企首个土木建筑行业大模型“蓝翼”(140亿参数语言+70亿参数多模态),已在30余个场景落地,并全面启动“AI+”专项行动。通过模型+场景+平台三位一体,正加速构建开放协同的“AI+基建”产业生态,全面赋能传统工程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打造了交通行业首个工程全生命周期国产化建筑信息模型(BIM)平台“交通蓝途”,规划公路、水运等行业产品56款,累计用户超1.6万个,服务项目760个,BIM国产化渗透率达12%。

  记者:展望未来,中国交建在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规划?将如何进一步彰显央企担当?

  刘正昶:立足新的发展起点,我们聚焦“高端、智能、绿色、融合”四大方向,持续强化原创技术策源、数字孪生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和开放协同生态,以更高水平的“中交之新”驱动更可持续的“中交之质”。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