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直销银行,如今正迎来集体退场的时刻。从独立运营到回归母行,从创新试验田到资源整合,这场席卷银行业的深度调整背后,是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必然选择。随着邮惠万家银行被邮储银行吸收合并,全国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仅剩百信银行一家,标志着银行业数字化发展正式从“多点开花”的探索阶段,迈入“集约融合”的新周期。
退场进行时:从独立运营到整合回归
邮惠万家银行于2022年1月7日成立,注册资本为50亿元。邮储银行在公告中阐述了吸收合并的三点主要考量:一是实现战略整合,将邮惠万家银行的线上运营经验融入母行体系;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使人才队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三是降低整体管理成本。吸收合并完成后,邮惠万家银行的全部业务、资产及债权债务均由邮储银行承接。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期间,邮惠万家银行的净亏损从1.62亿元扩大至4.1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8.4亿元。尽管截至2025年6月末,其资产总额达到120.05亿元,但仍难以抵消持续的亏损压力。与此同时,邮储银行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快速提升,手机银行已成为核心服务渠道,线上业务架构日益完善,独立运营的直销银行逐渐显现出资源重叠与成本压力。
业内分析认为,终止邮惠万家银行的独立运营,不仅有助于邮储银行降低管理成本,还能将其积累的人才与优秀经验整合进母行大局,为线上业务注入新动力,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从产品角度看,邮惠万家银行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业务,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业绩表现反映出其难以适应激烈的行业竞争。在市场因素驱动下,退场成为必然选择。合并后,邮储银行需重点关注存量业务的平稳衔接、人员整合与员工权益保障。
邮惠万家银行的退场并非孤例。近年来,已有超过20家银行关停或整合旗下直销银行业务。2017年8月,平安银行整合手机银行、直销银行与信用卡APP,推出平安口袋银行;2018年,工商银行停用直销银行品牌“融e行”;2019年初,浦发银行将直销银行功能并入手机银行APP;同年12月,南京银行合并升级手机银行与“你好银行APP”;2022年6月,恒丰银行下线“一贯APP”并关闭相关服务;今年6月,国内首家直销银行——北京银行直销银行于今年6月将其App服务迁移至“京彩生活”手机银行……
一系列动作表明,直销银行已整体进入依托母行移动生态的融合发展新阶段。随着邮惠万家银行被吸收合并,全国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仅剩百信银行一家。不难看出,作为一种不设实体网点、完全依托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独立运营的商业银行模式,直销银行正迎来深刻转型。
式微探因:多重因素制约发展
从曾经的“百家争鸣”到如今的纷纷退场,直销银行数量急剧收缩。业内普遍认为,其式微源于多重因素:缺乏独立战略与清晰市场定位、监管政策趋严以及业务同质化等,共同限制了其发展空间。
“直销银行初兴之时,凭借无网点运营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存贷款价格和更低费率。”一位股份行电子业务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然而受制于组织架构、母行资源投入及市场竞争,直销银行始终未能构建完整的服务生态,形成独特竞争力,其服务内容与商业银行手机银行高度重叠,导致重复投入与资源浪费。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同样认为,直销银行的式微主要源于2020年后手机银行的全面崛起。早期,直销银行作为商业银行试水移动互联网的“试验田”,承担了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使命。但随着手机银行在用户体验、业务场景和技术架构上持续升级,直销银行的独立价值被大幅稀释。当手机银行能够满足用户全流程需求时,直销银行作为“过渡形态”的阶段性任务便告完成。
此外,监管环境的收紧亦为重要因素。2025年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实施首年,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出台的首部金融法律,新法推动反洗钱工作进入新阶段,对金融机构提出更高要求。直销银行开设的二、三类账户因远程开户、无法临柜审核,风控相对薄弱。加之账户限额较低,客户使用不便,业务规模难以扩大,收益受限。
破局之道:数字化转型与生态重构
从早期多家银行布局独立数字金融子公司,到如今头部机构纷纷转向“一体化运营”,银行业数字化已告别“多点开花”的探索期,进入“精耕细作”的深水区。
直销银行的发展轨迹,本质上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薛洪言指出,金融数字化的终极目标并非简单的渠道创新,而是深度的生态重构。回顾直销银行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业务模式的变迁,更是银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不断探索的写照。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独立法人直销银行若想脱颖而出,仅凭法人资格远远不够。未来,能否为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决定其立足的关键。真正独立运营,意味着与母行实现管理、业务、人员的全面隔离,真正做到纯线上化,而非沦为原有业务的附属渠道。
面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化与用户需求的持续变化,薛洪言建议,直销银行需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可通过培育特色业务、打造差异化服务,以“小而美”的模式成为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例如,深入洞察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增强用户黏性。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将直销银行功能融入手机银行,实现服务集中与效率提升,同样是一条可行之路。
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看来,传统商业银行的下一步数字化转型,应充分发挥线下渠道优势,将“线上+线下”服务作为重要基础。银行需积极融入政务、生产、生活等多元场景,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符合实际的服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