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体育赛事,远非单纯的竞技场,更是驱动城市能级跃升的强力引擎。“办赛就是办城市”,这一理念在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有着生动诠释。今年,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推出《粤动21城—广东体育性格图鉴》系列报道,深度剖析广东21个地市独特的体育性格,聚焦各地如何借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契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
10月20日,汕尾红海湾畔海风轻拂,人潮涌动。来自广东、山东、浙江等17个省份(地区)的帆船代表队228名运动员在此集结,参加帆船比赛。他们将在接下来的十天中,向10个竞赛小项的金牌发起冲击。
近年来,在小众体育运动持续兴起的浪潮下,帆船这一曾被视为“贵族运动”的水上项目也随之走红。当前,我国已有60多个滨水城市开展了帆船运动。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脚步临近,十五运帆船项目承办地汕尾开始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从红海湾的涛声到全运会的号角,这座海岸线长455.2公里、位居广东省第二的海洋城市,一直在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上运动项目。而今,汕尾正以各项国际、国内品牌大赛为抓手,借势打造中国“帆船之都”,并推动“海上运动+海洋文化+滨海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当十五运会的风帆在中国南海上升起,汕尾如何向外界讲述一个“海洋强市、融湾先行”的城市经济新故事?
不久前,广东提出坚强决心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奋力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上再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深耕蓝色沃土的汕尾,海洋生产总值增速达10.4%。
这座城市以帆船手般的敏锐与果敢,将开放进取的性格转化为现代海洋产业的精准布局;又以驭风而行的魄力,在蓝色赛道中驶出了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特色产业乘风破浪的新航迹。
午后的红海湾风浪阵阵,一条条帆船借助温热的海风破浪前行,各队运动员根据风向灵活调整姿态,船身在波浪间划出优美弧线。
此次十五运会比赛场地,位于红海湾遮浪半岛的广东海上项目训练中心。这里不仅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赛事保障体系,更具备“天时地利”的自然条件——全年平均气温22.6℃,年平均风速达9.2米/秒,风功率密度等级为5至6级,海风年可利用小时数约3700小时,风速高、稳定性强、持续时间长,高度契合帆船赛事对风力条件的专业要求。
山东队运动员卢佳欣对这里的自然环境赞不绝口。她是较早抵达赛区的运动员之一,已多次下海训练。她提到,汕尾海上风浪条件优越,水质清澈,适宜开展海上运动的时间远超国内多数滨海区域。
正是缘于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一度“靠海吃海”的汕尾,在1996年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亚太地区帆板锦标赛暨奥运精英赛。
这是汕尾首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国际赛事,赛事吸引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近300名帆板健儿参赛,从此开启汕尾帆船运动“以赛立名”的历程。
此后,全国运动会、亚洲帆船锦标赛、亚运会以及各类主题竞赛接踵而至,让汕尾从广东走向亚洲舞台。“近三十年的大型海上赛事历练,让汕尾在赛事组织、裁判执裁、安全保障等方面形成了成熟的运作体系,也让汕尾与国际帆船界建立了紧密联系,提升了汕尾在国际帆船领域的知名度。”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郑进铅认为。
在各大赛事的直接带动下,帆船这项“贵族”运动在一座滨海小城发展起来。汕尾借助赛事吸引全国帆船人才到此训练,建立起全国帆船帆板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形成完备的帆船人才链条。
纵览全国,帆船运动也从一座城市的名片升级为带动城市全面转型的发展引擎。与帆船有着深厚缘分的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王钧坚定看好帆船运动的产业价值。他曾以青岛为例谈到,从帆船改变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发展两个层面来看,帆船的网红和品牌效应,为青岛发展海洋科技、旅游、商贸都带来了新的动力。
这一判断在汕尾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在赛事的带动效应下,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汕尾亲身体验海洋运动的乐趣。
今年“五一”假期,超20万游客涌入金町湾,酒店、民宿入住率高达95%。游客在参与帆船等水上运动的同时,进行住宿、餐饮、购物等消费,有效延伸了消费链条。上半年,汕尾全市旅游总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29.3%,全市规上文化体育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8%。
不久前,芒果卫视综艺节目《假期中的她们》全网开播,其中一期便在汕尾,再次带火了汕尾帆船运动。“我们更注重消费场景打造和业态布局的优化,比如通过举办星夜帐篷节、海洋音乐会等主题活动,将体育元素融入文旅活动,打造汕尾独特的帆船旅游业态。”广东百景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田亮告诉南方财经记者。
面对十五运会带来的新机遇,汕尾将继续创新以帆船、游艇、冲浪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并规划并出台政策支持水上运动产业,吸引更多国际国内体育赛事落户汕尾,借助体育产业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当十五运会的帆船扬起,一个正在拥抱海洋时代的粤东小城,因赛事而让更多人关注其在“蓝色经济”上的探索。
十月的汕尾,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轻抚着四百多公里蜿蜒的海岸线。在汕尾马宫南江牡岛海域,10万斤鮸鱼苗在9口重力式深水网箱中茁壮成长。这是今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的华润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5亿元,创新构建“鱼—贝—藻协同共生系统”。
这样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汕尾今年总共投了14个,总投资达36亿元。在这里,“拿海即开工”的政策创新,让海洋经济活力倍增,吸引中广核、华润等央国企加快投资步伐,打造“海上粮仓+蓝色能源”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今年,零碳海洋牧场试养的红鳍东方鲀迎来丰收,市场价每公斤达120元的高端海产,正通过冷链物流,直达粤港澳大湾区餐桌。项目负责人向江波介绍,项目同步推进300公顷牡蛎立体养殖带,预计年增产1万吨,生态碳汇区年固碳量可达1500吨,未来有望纳入碳交易市场。
从“靠海吃海”到“知海用海”,从“一味海鲜”到多元产业,渔民的生活也随之改变。
曾经看天吃饭的渔户,如今通过参加技术培训掌握科学养殖方法,就近获得优质种苗和饲料供应。深海养殖的产品由专业船队接驳收鲜,既保鲜活又提效益,成为沿海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牧场”。
风浪中的帆船需要运动员灵活应变,在不断微调中实现动态平衡。这项面对海洋积极应变的运动,也成为汕尾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背后的性格使然。
可以说,帆船是汕尾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滨海旅游、海上风电等海洋产业的延伸和展示窗口,它象征着汕尾拥抱海洋、向海图强的决心。
随着海洋牧场产业链不断延伸,海洋文旅也迎来更多发展机遇。“百岛十滩九湾”的资源禀赋、清澈见底的海水水质、美味可口的海鲜大餐、丰富多样的海上运动,成为汕尾打造中国滨海旅游最佳目的地的“流量密码”。
汕尾的经济命脉和未来在于海洋,其发展姿态开放,产业视野广阔。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旅游等,向广阔的蓝色国土要效益。而今,汕尾顺势而为的城市性格,正驱动着城市以“融湾先行”为方向,深度融入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建设与深惠汕发展轴空间发展体系,迎来更为快速的发展。
在新的发展机遇下,汕尾如何突围?在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会长胡刚看来,汕尾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是汕尾实现突围的唯一路径。能够看到,目前汕尾正从相对容易的海水养殖做起,已经产生了实际收益。
胡刚认为,下一步,汕尾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开放,千方百计引进深圳的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海洋科技项目,实现“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培育完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建设。
从传统渔业的现代化转型,到新兴产业“融湾”生长,这种顺势而为的智慧、动态调整的韧性和向海图强的雄心,正驱动着这座海滨城市,在“蓝色经济”的广阔海洋中,驶向更加辉煌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