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原连云港市宾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宾逸建设)、原连云港同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华文化)持有的信泰人寿共计2049万股股权拍卖,以竞价失败落幕。
这只是当前保险股权拍卖遇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不少保险公司的股权被摆上拍卖席,但流拍者多成交者少,与此前各路资本争相涌入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背后,与股东持有的股权数量、话语权有关,也跟标的保险公司的经营质效分不开,更跟当前保险行业外部市场环境和监管逻辑息息相关。保险业新“国十条”政策强化监管,险企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行业也正在经历估值重塑。
司法拍卖的保险股权多由民企持有
和当前的“冷板凳”不同,十年前的保险牌照是资本眼中的宠儿。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2016年,已有来自金融、房地产、通信等行业的80多家上市公司公告拟设立保险公司,涉及财险、寿险、健康险、养老险、相互保险、再保险、互联网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直接控股或间接参股的形式介入保险公司业务,通过产业融合扩展公司的金融版图。
而近几年,在阿里和京东的司法拍卖平台上,因为冻结、抵押、司法纠纷等原因,部分保险股权被摆上拍卖台。
以原宾逸建设持有的信泰人寿1740万股、原同华文化持有的信泰人寿309万股为例,该股权被各自股东部分或全部出质给了金华银行衢州分行,如今被摆上了拍卖台。
而即将于10月28日开拍的山东华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乐投资)持有的民生人寿1850万股股权同样如此。根据执行裁定书,乐陵市乐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华乐投资等公司存在追偿权纠纷,山东省乐陵市人民法院最终决定拍卖被执行人华乐投资持有的民生人寿1850万股股权。
“保险公司股权大部分是通过协议转让或由政府划转的,之所以能看到在平台上拍卖的情况,往往是因为部分股东出现了股权质押、违约行为,或自身经营遇到问题从而导致资产被处置拍卖。”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被拍卖的股权中,由民企持有的股权占大多数,这主要由于之前民企以保险公司股权作为质押进行融资,一旦发生违约,这部分股权就可能被拍卖。
谨慎的投资者和逐步变长的回报周期
虽然股东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和问题,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其所持有的保险股权,但市场和潜在接盘者却对此不甚热络。
从拍卖结果来看,不少保险股权会以流拍或竞价失败告终。例如,栾川县金兴矿业有限公司持有的和泰人寿10%股权一拍流拍。
更有保险股权折价进行二拍和三拍,但结果依旧不乐观。通联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民生人寿3400万股股份虽已二拍,但最终仍以流拍告终;神州风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幸福人寿680万股股份虽三次拍卖,却仍竞价失败。
资本为何不再追逐保险股权?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认为跟三大原因有关:
第一,监管准入门槛高、审批周期长。保险业属于强监管行业,股权受让方不仅要通过工商层面的变更,更需经金融监管部门审查批复。拍卖成交并不意味着股权立即生效,这种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积极性。
第二,保险公司经营可见度不高。司法拍卖中标的多为中小险企,信息披露有限,投资者难以准确判断资产质量、负债结构与经营能力。尤其在人身险领域,负债久期长、精算假设复杂,外部投资者很难评估真实价值。
第三,行业利润收缩、资本回报周期长。近几年寿险转型、投资收益下行、监管趋严,使得保险业资本收益率显著下降,缺乏短期退出机制。即便收购股权,也可能面临持续投入与结构调整的沉没成本。
就当前数据来看,标的方大多数中小型险企,其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数据并不突出。
“除却投资回报率外,我们观察到,退出渠道收窄、财务回报不及预期等也是PE/VC机构对险企股权投资热情显著降温的原因。”周瑾表示,同时,一些有意愿的机构自身也面临核心主业的经营压力,出资能力受限,因此对保险股权等金融资产的新增投资意愿自然减弱。
专家:保险市场估值逻辑正回归理性
无论是出于财务回报考虑还是从业务联动和战略发展来看,资本对于保险股权更趋理性,不再一窝蜂地盲目参与。
朱俊生认为,当前保险机构的估值逻辑已由“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资本不再单纯看保费增长,而是更重视价值与利润创造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比如业务结构是否健康、投资能力是否稳健、公司治理与股东结构是否清晰规范、数字化与成本控制能力如何等。
而这背后则是行业发展逻辑的变化。2018年以来,随着银保监会的成立以及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偿付能力等新的监管措施落地,保险行业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激进发展的保险公司相继开始暴露风险,安邦集团、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恒大人寿等险企进入风险处置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的热情开始消退。保险牌照的申请数量减少,监管审批则进一步趋严。近年来,除承接上述问题险企的大家人寿、瑞众人寿、中汇人寿、海港人寿等公司外,鲜有人身险公司成立。
与此同时,监管导向也更加清晰。当前,监管部门强调的是通过分类监管、分级管理,引导保险机构根据自身能力匹配经营范围,并推动落后产能、低效资源加快出清。
“总体而言,保险业正处于‘脱虚向实’的结构调整期。”朱俊生表示,司法拍卖股权的频繁出现,是早期粗放发展阶段“清理旧账”的必经过程;而资本观望的背后,则反映了市场估值逻辑正回归理性——真正具备治理健全、模式清晰、差异化能力的公司,将在新一轮行业重塑中脱颖而出。
至于哪类机构才是当前市场和资本认可的优质机构,朱俊生认为需具备三大特征。
一是治理健全、股东长期化。公司治理结构透明规范,权责边界清晰,股东结构稳定、决策高效,能够形成可持续的资本约束和战略定力,避免频繁的股权更迭和关联交易干扰。
二是商业模式清晰。经营重心聚焦长期价值创造,产品与渠道策略能够在低利率环境下保持稳健的现金流和合理的利润释放,形成内生增长动力,而非依赖短期规模扩张。
三是具备差异化的竞争与协同能力。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需要形成相对独特的发展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