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成都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活动在成都科幻馆举行,为2025成都华语科幻文学大赛交出了一份指向“内容—技术—场景—消费”闭环的产业化答卷,本届大赛的主题为“想象力驱动生产力”。
成果发布会上,《2025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和《2025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正式发布。两份报告共同为观察中国科幻产业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数据坐标与产业剖面。
《2025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显示,成都在2025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排名中,取得全国第二的成绩,并稳居全国城市科幻发展第一梯队。此外,《2025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成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到255.77亿,稳居全国头部阵营。
成都位列中国科幻城市指数全国第二
大会现场,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发布了《2025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报告构建起涵盖“基础环境与发展支撑”“科幻产业与消费活力”“文化传播与公众参与”“科幻融合与城市建设”四大维度的指标体系,共包含18项具体指标,力求全面、立体地反映城市科幻发展的真实面貌。
评价结果显示,全国GDP万亿城市中,科幻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成都、上海、深圳、杭州、南京、重庆、广州、武汉、青岛。
在此背景下,全国城市科幻发展水平呈现出清晰稳定的三层梯度格局——北京、成都、上海、深圳稳坐第一梯队;杭州、南京、重庆等城市构成的第二梯队则各具特色;长沙、西安、苏州等第三梯队城市则在局部领域有所突破。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头部城市在保持领先的同时,展现出愈发鲜明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报告分析指出,北京的优势在于其完善的产业生态,聚集了超过230家相关企业;成都近年来科幻政策体系不断健全,紧随其后。
成都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IP号召力,在“文化传播与公众参与”维度位居全国榜首。《科幻世界》杂志社、银河奖、星云奖等标志性品牌与“成都华语科幻文学大赛”这一新兴力量共同构筑了强大的文化传播矩阵。同时,深圳在高校科幻社团与课程建设方面表现突出,北京的中国科幻大会影响力则持续扩大,共同构成了文化传播领域的“三强”格局。
科幻产业与消费活力方面,北京与上海位居前列。北京在作家数量与电影票房上领先,上海则以科幻游戏高效产出见长。而在产业与城市的融合维度,北京在人工智能、综合算力等前沿科技领域呈现全面领先,深圳的技术应用层面表现抢眼,杭州则凭借高居民关注度与丰富的数字体验场景脱颖而出。
255亿产值背后的“生态化”路径
据发布会现场介绍,自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以来,成都以建设“中国科幻之都”为目标,逐步形成以内容创新为核心、以技术赋能为支撑、以产业集聚为特征的现代科幻产业体系。
《2025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在全国科幻产业总营收略有回调的背景下,2024年成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到255.77亿元,逆势增长8.71%。产值背后,是成都系统性构建产业生态路径下的五大核心亮点。
报告指出,坚实的政策支撑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24年,成都发布了全国首个城市级科幻发展规划,并设立规模超30亿元的“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为产业能级的提升提供了资本与政策的双重保障。
在此基础上,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形成了多维共振的产业格局。报告显示,内容与技术双轮驱动的特点在成都尤为明显,首届“天问”全球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系统性地推动了原创转化,而《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等项目则运用AIGC技术,成为“中国科幻+AI”的代表性案例。
内容的创新与技术的融合,正加速转化为可供消费的文旅新场景,并催生出新的增长极。2024年成都科幻文旅营收达16.60亿元,同比增长21.9%。成都科幻馆、“三体四维空间”等项目推动科幻走向体验化,同时衍生品板块也通过“国窖1573·三体”等联名,实现了高端消费与科幻文化的深度融合。
在众多产业板块中,科幻游戏的国际化布局,成为成都文化出海的新篇章。作为经济主引擎,科幻游戏2024年营收达227.55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超30%。《星舰纪元》等作品在探索“科幻+国风”上,赋予了“成都造”的独特文化标识。
报告进一步指出,产业的活力不止于商业层面,更在于其“科幻、科普、科创”三科融合的闭环生态构建。成都通过“想象力教育工程”进校园等方式,实现从兴趣培养到课程体系的跨越,为城市创新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