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湖北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筑牢民生之本、回应民生关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问题导向。“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只有持续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才能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在家长里短中发现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生领域的问题和矛盾往往潜藏在基层一线、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中,发现得越早,解决的难度就越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了解群众最真实的急难愁盼,就必须迈开步子、扑下身子,主动深入社区村落、田间地头,在基层一线感知民生脉搏。只有在“同坐板凳”的“唠家常”中捕捉所急所盼,在“推心置腹”的“诉苦水”里感知焦虑忧愁,才能避免“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克服“隔着玻璃”的经验主义,确保民生工作始终围着群众转、跟着问题走。
在追根溯源中分析问题。“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深入剖析问题、找准症结所在,才能开出对症的良方。“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解决问题为根本导向,分析问题必须突出针对性,聚焦难点痛点问题,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要要强化系统思维,善于从“个体痛点”研判“共性堵点”,透过楼道堆物、停车混乱等表面现象,深入剖析物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居民共治意识不强等深层次原因。
在担当作为中解决问题。“这个招,那个招,不落实处都是虚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只见问题“清单”,不见问题“清零”,民生工作就会沦为“半拉子工程”。“要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建好“清单式交办、销号式管理”机制,列好“时间表”“项目书”“施工图”,推动整改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及时总结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把“地方戏”“拿手戏”提炼推广,让点上经验在面上开花。要养成“复盘思维”,举一反三,推动工作从“解答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历史交汇点,广大干部更要坚持问题导向,自觉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前(武汉长江新区“江小豚”团队)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