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达32.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2%;相较于今年6月末30.67万亿元的存续规模第三季度环比增长1.46万亿元。
在此市场机遇下,银行理财子公司不仅积极推进产品布局,更将重心聚焦于渠道优化——三季度以来,多家理财子公司通过密集与中小银行签订代销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范围,以此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数量与规模双增
《报告》显示,当前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总体平稳。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国181家银行机构与32家理财子公司共存续理财产品4.39万只,存续规模达32.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1%、9.42%,产品数量与管理规模实现同步提升。
其中,理财子公司已成为市场绝对主力:其存续产品数量达3.06万只,规模29.2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6%,在全市场占比高达91.13%。
与规模增长相呼应的是理财投资需求的同步显著上升。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39亿个,同比增长12.7%。
对于规模增长的核心原因,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一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促使部分投资者转向理财市场寻找“存款替代”产品;二是理财公司凭借机制优势,通过加大产品创新与营销力度,成功抓住“存款替代”业务机遇,吸纳了存款利率下调带来的“存款搬家”资金。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四季度理财规模有望延续增长态势并达到全年高点。支撑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季末存款回表效应消退后的修复性增长;二是前期定期存款集中到期释放的“存款搬家”潜力;三是固收类理财在低利率环境下仍具备相对收益优势,对投资者保持较强吸引力。
渠道布局提速
面对持续扩大的理财需求与稳步增长的市场规模,理财子公司正加快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销渠道,其中与中小银行合作已成为核心方向,渠道布局节奏显著提速。
《报告》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9月份,全市场有583家机构跨行代销了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增加35家,渠道覆盖广度持续提升。
从实际合作进展来看,三季度以来动作尤为密集。目前,理财子公司与中小银行的代销合作已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多区域铺开,覆盖城商行、农商行等多种机构类型;进入10月份后,合作案例进一步增多,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苏银理财、宁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陆续宣布新增代销机构。例如,苏银理财10月17日公告新增威海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等销售机构;宁银理财同日公告,自10月14日起由广州银行代理销售旗下部分理财产品。
薛洪言分析,理财子公司积极拓展中小银行代销渠道,核心是实现双方资源互补与互利共赢。对理财子公司而言,中小银行是触达下沉市场的关键渠道,能有效弥补母行物理网点不足,推动他行代销规模占比显著提升;对中小银行来说,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代销理财业务可带来稳定手续费收入、丰富中间业务来源,同时借助专业化产品提升客户黏性,避免优质客户流失;从行业视角看,这类合作还加速了市场集中度提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更多中小银行从自营理财转向代销模式,促进行业专业化分工。
杨海平进一步补充,理财子公司与中小银行合作将带来三方面影响:其一,助力中小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按照监管要求,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需要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理财业务转型迫在眉睫;其二,提升理财子公司业务渠道渗透率,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其三,重塑理财市场格局,推进理财业务规模进一步向理财子公司集中。
对于银行理财市场的未来走向,薛洪言认为,行业将逐步形成“头部主导、区域补充”格局——头部理财子公司凭借综合优势提升市场份额,区域性机构靠深耕本地与定制化服务打造特色,中小银行更多转向代销渠道,最终构建专业机构与本地渠道协同发展的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