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迫切需要。当前,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术方兴未艾,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虽然已经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原始创新能力仍有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笔者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演进的关键期,唯有构建“统筹协同、产研融合、生态赋能、人才支撑”的立体化推进体系,才能将科技自立自强的势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
其一,强化体系支撑,激活新型举国体制效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绝非单点突破,而是系统能力的全面跃升,即通过政策引领的方式,统筹战略规划、科研力量与资源平台,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攻关格局。具体来看,一方面,优化国家实验室体系,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高地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强化基础研究的协同攻关;另一方面,完善“竞争性支持+稳定支持”的投入机制,既瞄准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又为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筑牢根基。政府投资基金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引领社会资本投向硬科技领域,同时严防盲目跟风与隐性债务风险。
其二,深化产研融合,筑牢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产业落地实现,企业正是连接创新与产业链的关键桥梁。科技领军企业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牵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小企业要深耕细分领域,开展创新,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协同”的创新生态。通过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融通机制,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可以共享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产业”的转化,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难题。
其三,优化生态赋能,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科技创新离不开全链条的生态支撑,金融活水与制度保障缺一不可。在金融端,可通过落实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配科技创新的考核机制,加大对早中期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制度端,可建立跨部委常态化沟通机制,将科技任务清单与金融资源清单精准对接,形成“科技定方向、产业提需求、金融做支撑”的联动格局;赋予科研单位和人员更大自主权,以“破四唯”与“立新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让科研人员能专心于技术研究;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与信息共享,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壁垒”与“价值评估难”问题。
其四,夯实人才根基,构筑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终究要靠人才驱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一体化改革,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例如,天津大学开设脑机接口专业,旨在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的创新人才。聚焦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等核心群体,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成果赋权、收益共享等激励政策实现人尽其才。更要实施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汇聚智慧资源。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既是赢得主动的攻坚之路,也是培育动能、高质量发展的升级之路。唯有从多维度协同发力,才能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科技根基,在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