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发展银发经济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抓手。
银发经济不仅涵盖传统养老服务,更延伸至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各地实地采访,探寻智慧健康养老新模式、发现健康养老新业态、解析养老新产品、追踪适老化新探索,为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银发族的真需求与真问题
“我不仅帮到了别人,自己每天也很开心。”居住在成都高新芳草街街道蓓蕾社区的聂阿姨已经退休近10年,但腿脚便利的她一直“退而不休”,常常在社区里帮助其他老人,甚至组织了小团队来陪孤独老人喝茶解闷儿。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成都市走访多个推进社区养老的社区发现,像聂阿姨这样的健康低龄老人在社区里依然在发光发热,为其他行动不便但不愿住进养老院的老人解决很多细小但重要的问题
亿翰智库数据表明,到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老年抚养比23.2%。与此同时,一些养老机构却遭遇了“退院潮”,入住率逐步下降。如何科学养老,如何帮助居家的老人保持一定的生活品质,已经是急迫的问题。社区养老,或许是现实的答案之一。
成都市民政局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成都市已经在推进城区五级和农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截至目前,全市建有23个区(市)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71个街道(镇)级嵌入式为老服务综合体,建有1090个社区(村)为老服务站,800余处小区为老服务点(预计今年年底增至1600余处),基本养老服务设施体系逐步完善,也为社区养老奠定了基础。
“不要大房子,只要老屋子”
在成都市高新区芳草街街道助老服务中心的院子里,记者见到了一处奇怪的角落:一个凹形的空间里,安装了公交车同款吊环拉手,靠墙的位置放了一排座椅,这处空间上方还写了一行字:开启记忆的归程。这里是助老服务中心里不会有公交车的“365公交站台”。
芳草街街道助老服务中心的院长杨英告诉记者,这里居住了40多位老人,都是家在助老服务中心附近或者子女住在附近的老人。他们虽然住在这里,但经常会想回家看看。
社区里的助老服务中心离家近,频繁地陪老人们回家也成为了这里工作人员的一份重要工作。有一位大爷已经头脑不清晰,傍晚常常嚷着要回家。工作人员就会带着他来到“365公交站台”:“大爷,我带你坐公交车回家嘛!”以此安抚老人,这也是这个建在院子里的“站台”的特殊意义。
对很多上年纪的人来说,住得离家近一点、住在自己家里,是他们最大的愿望。相比于住在养老院,更多的老人愿意住在自己家里。杨英介绍,哪怕子女有新房子、大房子,很多老年人也不愿意离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但其中也有老人面临生活无法自理、孤单等问题,怎么办?芳草街街道助老服务中心特意推出了上门服务,去老人家里帮助老人完成坐浴、理发、修脚、用餐、清洁等琐事。仅在蓓蕾社区,这样长期上门服务的老人就有300多位。
可喜的是,国家政策层面也为社区养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今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对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作出再部署。其中提到,要把养老服务作为便民生活圈的必备业态,鼓励提供专业照护、精神慰藉、陪诊助医等基本服务,及老年食堂、社交休闲等品质服务,打造“银发金街”。
仅“助餐”就已经解决了大问题
“您吃了吗?”
对老年人群体来说,这不仅是一句随意的问候,更是一件关乎他们每天生活质量的大事。
记者走访成都多个老龄人口占比接近30%的社区发现,就餐问题是很多老年人面临的一大挑战。做饭需要自己去菜市场买菜,炒菜费神费力,在灶台旁边还有很多安全隐患,导致做饭吃成了很多老年人的一大难题。
锦江区锦官驿街道交子社区党委书记王凤蓉告诉记者,社区与老年人群体开展了很多次座谈会后发现,他们首先提到的诉求不是增加高科技适老化设施,而是每天能省事省力地吃到可口的饭菜。
为此,交子社区很快在一个老小区里找到了一块公共区域,采取“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建设了“交子有爱”为老服务站,定时为老人提供健康的低价午餐。一些残疾、低收入的老人经过申请,甚至能在这里免费用餐。与此同时,这里在以市场价格向附近工作的年轻人供应餐饮,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能够补偿到公益服务中去,推动为老服务站可持续运营。
记者采访中偶遇在老年食堂吃午饭的老人,有老人告诉记者,这里离家很近,走路几分钟就能吃到饭,省去了跑菜市场的麻烦,也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问题。
成都市民政局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成都市构建了助医、助餐、助浴、助洁、助急为主体的服务新场景。创新开展“浴见美好”“澡回尊严”上门助浴服务,积极回应失能老人期盼;打造一批满足城乡老人多层次、多样化就餐需求的老年助餐网络。到目前,全市已经建设完成886个老年人“蓉颐助餐”服务站点。
放眼全国,其他城市社区养老的基础配套也在逐渐完善。比如,北京市围绕居家社区机构全场景、助餐助医助洁全门类、建设运营管理全环节,制定出台34项地方标准,并将各类标准中的安全、质量规范融入养老机构日常检查清单,充分运用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探索老年互助新路径
“多数老人不缺钱,物质上没什么需求,但是很孤独,缺少关爱。”杨英告诉记者,只要有人和他们聊聊天、摆摆龙门阵,就能很开心。
交子社区的“交子有爱”为老服务站特意设置了老年人喝坝坝茶、下棋、读报的区域,为老年人提供了社交的场所。蓓蕾社区的“萤火小屋”也摆起了茶水,常有老人来这里聊天。让记者意外的是,在这里泡茶、嘘寒问暖的很多志愿者,他们本身就是低龄的老人。退休后的他们自身就有社交需求,便主动担负起了为高龄老人服务的工作,一方面解决了自己无人陪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缓解了社区志愿者人手不足的尴尬。
王凤蓉告诉记者,有些低收入的退休职工想获得一些新的收入,社区也会介绍他们为高龄老人提供洗衣服、打扫卫生等服务,获得了多方肯定。
64岁的聂阿姨就组织了20多位年龄相仿的“姐妹”,常常把独居在家的老人召集到“萤火小屋”来喝茶、聊天。她们还走家串户去问候不方便下楼的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萤火小屋”每个月都设置了集体活动,1月新年跨年团聚、2月春节贺卡慰问、3月妇女节活动……“我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去萤火小屋”成了一些老人的心声。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蓓蕾社区面向社会推出了“时间银行”概念,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的时间可以兑换成“秋果币”,这些“秋果币”可以用来“购买”茶、咖啡,社区还将结对乡村的应季农副产品嵌入兑换体系,收益注入社区慈善基金,进一步激发了低龄老人互助活力。
记者了解到,从“等老”向“享老”,从照料护理为主的“养老”服务向全方位、多层次供给的“为老”服务转变,近年来,成都市全面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创新养老服务工作,围绕“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建设,从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到落地实施开展系统性探索,通过3年实践,在全国首创复合型开放型养老机构建设新路径。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建成87家复合型开放型养老机构,在建40家,累计“走出去”提供服务51898人次,将老年人“引进来”体验服务93126人次,服务满意率达97%。相关经验已由省民政厅在全省推广,在德阳、乐山、泸州等多个市州试点。
据央视报道,“十四五”期间,我国全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到目前,全国已经有8.6万个老年助餐点每天为周边老人供餐,解决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等用餐难问题,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快速发展;数千万银发志愿者活跃在城乡社区、乡村振兴一线,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