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西安经开区泾渭新城,位于渭华路8号的经发芳华苑养老院已渐次苏醒。护理员正为失能老人梳理头发,康复室里的智能器械随着长者的动作缓慢运转,院长刘亚在走廊与散步的老人亲切寒暄。与此同时,10余公里外的浐灞国际港,刚揭牌不久的银发经济电商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正调试适老化直播设备,准备为社区老人演示智能设备使用技巧,试图用市场化手段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而日渐兴起的旅居养老与银发旅游列车等文旅融合新业态蓬勃发展,也为陕西银发经济注入持续动能。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作为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近年来陕西直面“银发浪潮”,把激活银发经济作为撬动消费、普惠民生、升级产业的关键支点,一系列银发经济产业蓬勃发展。
“医养智融”筑牢保障底线
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公办养老机构作为保障体系的核心支柱,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银发经济的民生底色。西安经开区经发芳华苑养老院的实践,为陕西公办养老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步入养老院,其毗邻西安泾渭体育运动公园的区位优势格外突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老人们打造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养老场景,而这一项目由西安经发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经发养老”)进行专业化管理。
经发养老由西安经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控股,其业务涵盖机构养老、护理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为院区运营奠定了多元支撑基础。
“在养老领域的探索中,我们团队组建之初就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既有内部调配的骨干,也引进大批养老专业人才,就是要把公办示范的标准立起来。”经发养老总经理韩惠敏向记者介绍,芳华苑由旧厂房改造而成,总投资达5800万元,设有床位212张,2024年开始运营后迅速进入稳定阶段。“我们致力于为失能、失智、高龄及特殊老人解决‘养老难’问题,这是公办机构的核心使命。”
在银发经济领域,“医疗+养老”的融合度直接决定服务竞争力,这也是芳华苑最突出的优势所在。
“我们以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红会医院两所三甲医院为战略支撑,同时联动多家二甲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起‘三级联动’的医疗保障网络。”韩惠敏进一步说明,如今院区内不仅配备专职医生,还接入西安红会医院24小时互联网医院服务,更增设综合门诊与康复训练室,“老人遇到突发情况不用等、不用跑,线上能直接对接三甲医疗资源,线下有门诊诊疗与康复服务,这对失能失智群体尤为重要,医疗支撑就是刚需养老的‘生命线’。”
智慧化运营则让这份保障更添温度与效率。“今年我们响应西安市社会化养老院建设号召,重点推进智慧化升级,目前已实现智慧用户、智慧安全、智慧餐饮、智慧护理、智慧运营‘五个维度’的智能数据采集与管理。”韩惠敏举例,楼梯间的雷达波跌倒侦测设备与房间内的智能床垫,共同织就24小时安全监测网,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终端,将老人跌倒风险降至最低;智慧餐饮系统还支持家属在手机端直接为老人下单,“既方便又透明,让家属也能参与到老人的照护中。”
更值得关注的是,芳华苑引入智能监测系统,为每位老人建立“一人一策”个性化服务档案,结合阅览室、棋牌室等多功能活动中心及专业照护团队24小时守护,形成“智慧监测+个性服务+文娱保障”的全链条模式。这种“养老+物业+医疗”的创新服务模式,不仅填补了区域高品质养老机构空白,更探索出“政府主导、专业运营、智慧赋能”的公办养老发展新路径。
电商闭环激活社区服务增量
除了公办养老机构之外,陕西也涌现出一批聚焦细分场景的养老服务创新样本,西安浐灞国际港银发经济电商服务中心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该中心是西安首个集展示、体验、服务、孵化于一体的银发经济综合性平台,通过“线上电商+线下体验”模式,构建“平台—站点—老人”服务闭环,是西安养老产业“数字化、市场化”的代表。
“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设备,想买适老产品又怕踩坑,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始终堵点重重。”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薛梅表示,西安浐灞国际港银发经济电商服务中心的成立,源于对社区养老痛点的精准把握。
“我们这个项目虽然刚开始正式运营,上个月才正式揭牌,但我们已经迅速进入状态,并开展了第一轮针对社区服务的培训。”薛梅表示,西安浐灞国际港银发经济电商服务中心在借鉴四川成都银发经济产业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服务项目,进行了创新孵化。
记者采访了解到,西安浐灞国际港银发经济电商服务中心设有适老化产品展示区、智能设备体验区、仓播直播区、政策对接区等功能区域,形成“展示—体验—服务—孵化”一体化模式。
适老化与智能化创新展示区作为核心区域之一,集中展示了适老化改造成果与智能养老设备,如远程监护仪、智能助行器等,并通过直播形式向全社会推广适老化政策与解决方案。而智能养老设备体验区进一步深化了科技与养老的结合,智能血压仪、远程视频监护设备、智能助行器等“老年友好型智能产品”可供老年人免费体验,帮助消除数字鸿沟,推动智慧养老从“概念”走向“实用”。
在服务延伸方面,仓播直播区创新采用“前播后仓”模式,直观展示低糖点心、健康杂粮等适老食品,以及防滑拖鞋、轻便餐具等日用品。长者服务核心区通过文化娱乐与休闲服务两大板块,打造集咖啡茶饮、戏曲表演、手工课程于一体的社交空间,每周定期组织活动促进老年人参与。“我们既要满足基础生活需求,更要提升精神生活质量,这里将成为增进邻里情感的温馨家园。”薛梅表示。
“专列+旅居”开拓产业新蓝海
当机构养老筑牢底线、社区服务激活存量,陕西银发经济正朝着文旅融合的更广阔领域延伸,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老年人对常规旅游模式早就失去了兴趣。”从事康养旅居行业多年的何成弼对此深有体会,“以前那种早出晚归、景点打卡、强制购物的行程,老人又累又反感,相比之下,康养旅居的慢节奏模式更受老年人欢迎。老人入住山间康养基地后可自主安排时间,想出游可随队参观附近的文化古迹,想休息可在基地内参加书法课或理疗。”
这种慢节奏模式背后,是对老年需求的深度适配。何成弼介绍,他们合作的康养基地均配备持证医师,每日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并开设健康讲座,“重点是给大家灌输科学养生理念”;餐饮实行三荤三素搭配,口味清淡软烂,还能根据糖尿病、高血压等特殊需求定制;手工制作、棋牌比赛等活动则让旅居生活更充实。这种“住宿+医疗+文娱”的打包服务,精准击中了老年群体的核心诉求。
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撑,更为陕西康养旅居产业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陕西省民政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旅居养老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围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备案登记管理、打造旅居示范区、建立旅居养老产业信息平台、建立旅居养老互联合作机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举措,同时还公布了陕西省旅居养老示范县(区)创建标准。
前不久,陕西省民政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文旅厅又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旅居养老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旅居养老试点工作。西安市临潼区、宝鸡市凤县等16个县(区)成功入选首批试点名单,涵盖历史文化型、生态康养型、民俗特色型等多元类型,并明确要求在适老化改造、医疗配套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等九大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为产业规范发展划定“路线图”。
不过,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康养旅居行业当前仍面临多重挑战。“现在老年群体的需求其实很旺盛,但消费降级的影响比较明显,加上入局的康养机构、旅行社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内卷’情况十分突出。”何成弼坦言,这种恶性竞争不仅直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从长远来看,更可能导致服务质量下滑,既损害老年消费者的体验,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与康养旅居并行的,是银发旅游列车的常态化运营。今年4月,陕西出台12项具体举措,推动银发旅游列车实现常态化开行,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出行体验,也为当地旅游消费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