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历时近十年的股权追逐终于尘埃落定。
近期,广州越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秀集团”)公开宣布斥资17.68亿港元收购香港人寿完成股权交割。这是2024年以来中国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一笔保险收购交易。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为了这张香港寿险牌照,越秀集团自2016年起就开始竞购香港人寿,最终于近期获得香港监管批准。
在成功收购香港人寿之前,越秀集团已经拥有了银行、证券、资产管理等多张金融牌照。此次将寿险牌照收入囊中,标志着其正式构建了完整的“银、保、证、投”综合金融格局,成为少数拥有金融全牌照的地方国企。
收购香港人寿后,未来越秀集团在“十五五”将如何深耕粤港澳大湾区,以自身所能服务大湾区发展所需格外令人关注。
比2017年出售价低75%
公开资料显示,香港人寿成立于2001年,发起股东包括亚洲保险、创兴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兴保险”)、招商永隆代理有限公司、华侨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上海商业银行有限公司5家香港金融机构。
早在2017年3月,亚洲保险的母公司亚洲金融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洲金融”00662.HK)公告宣布,五家股东拟将香港人寿全部股份出售给首元国际有限公司,作价约71亿港元。其中,亚洲保险持有香港人寿约16.67%股权,将从中收取现金约11.83亿港元。不过,最终此次股权交易未能在最后期限内完成,导致交易终止,香港人寿也并未发生股权变更。
根据亚洲金融2024年12月27日公告,香港人寿的五家股东与越秀集团全资子公司——越秀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秀企业集团”)签订股份收购协议,将香港人寿83.33%股份出售给越秀企业集团新成立的全资附属公司——越秀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秀保险控股”)。此外,越秀企业集团全资控股的香港人寿原股东创兴保险,则继续持有香港人寿16.67%股权。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上述公告,交易作价17.68亿港元,其中亚洲保险收取约2.95亿港元。相比2017年的71亿港元,交易价格下降约75%。
不过,上述17.68亿港元只是交易内容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附加条件,包括按照香港保险业监管局要求,为维持最低监管资本水平,在股权交割时或之前按1∶1等额比率向香港人寿进行额外出资。
担任此次交易收购方的财务顾问中信证券公开发文表示,本次交易因标的公司及卖方的金融机构属性而增加了交易执行的复杂性,且涉及中国香港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及国务院国资委等多方审批,对合规性与执行效率都有较高要求。
此次交易历时接近一年,2025年10月9日,越秀集团、香港人寿官宣股权正式交割。同时,香港人寿董事局主席李锋公开表示,越秀集团拟为香港人寿再注资10亿港元,为未来开拓不同保险产品、服务和渠道增添动力。
交易完成后,越秀集团通过越秀保险控股间接持有香港人寿83.33%股权,创兴保险维持持有香港人寿16.67%股权。至此,越秀集团成为香港人寿的百分百股权最终持有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经营数据显示,香港人寿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截至2024年年底,香港人寿总资产约143亿港元,实现保费收入4.3亿港元,在香港50家寿险公司中排名第18位。2022年至2023年,香港人寿连续亏损,除税及非经常项目后亏损净额分别为5.12亿港元、4.88亿港元。2024年,香港人寿扭亏为盈,税后利润盈利3158.11万港元,保险收入1.55亿港元。
对于此次收购逻辑以及未来发展战略考量,记者致函致电越秀集团,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对记者分析表示,亏损不意味着牌照贬值,是价值错位。香港人寿过去两年亏在“趸交储蓄险+低息债”旧模型,但核心偿付能力一直保持150%,监管没亮过黄牌。我国香港是全球最发达的保险市场之一,寿险牌照稀缺且价值高昂,港澳寿险牌照已停发15年,存量仅12张。通过收购现有公司,越秀集团避免了从零开始申请牌照的漫长和不确定性,能够快速进入香港市场。
打通跨境金融生态
官网资料显示,越秀集团于1985年在香港成立,当前以金融、房地产、交通基建、食品为四大主业,旗下拥有越秀资本、越秀地产、越秀交通基建、越秀房产基金、越秀服务、华夏越秀高速REIT等6家上市平台。2024年,越秀集团统计口径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1385亿元人民币。在金融板块,越秀集团通过采取并购、新设、资产重组等方式,形成以银行、证券为核心的国际化金融控股产业发展格局。
越秀集团董事长陈强公开表示,成功收购香港人寿,将提升越秀集团深耕香港、助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能力;将补齐越秀集团金融板块的业态拼图,形成以“银、保、证、投”为核心的综合跨境金融生态。
陈强进一步指出,一方面,借助收购香港人寿,越秀集团将进一步做精做强在港金融产业,为香港居民提供更优质的保险与财富管理服务。同时,将香港成熟的保险产品设计经验、风险管理能力和跨境服务模式引入广州,在开发跨境保险产品、深化穗港养老医疗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另一方面,结合“十五五”发展,越秀集团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大湾区科技创新。重点投向新质生产力较为集中的人工智能、新能源、大健康、新基建、高端装备等赛道,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李锋亦公开表示,下一步双方开展产融协同、融融协同的主要方向——“养老保险+康养社区”以及“保险资金+耐心资本”。
记者注意到,越秀集团已在康养产业方面布局多年。据越秀集团披露,截至2025年7月,越秀康养已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进行战略性业务布局,共运营21个康养项目4省7市。
资深商业顾问霍虹屹对记者分析表示,“养老保险+康养社区”这一路径逻辑下,越秀集团基于地产、康养、社区运营方面的基础,可以借助香港人寿的寿险牌照和保险产品能力,推出与养老/康养社区深度绑定的保险服务。例如,保险公司可设计“康养社区会员+养老保险保障”一体化产品,客户在越秀集团旗下的康养社区入住,同时购买由香港人寿承保的养老年金、长期护理保险等。
“‘保险资金+耐心资本’这条路径更偏向资本运作。越秀集团可协调将保险资金、产业基金、地方国企资本等,通过香港平台或境内/境外机制整合起来,以‘保险公司—产业平台—资本市场’三者联动,形成融资—投资—运营一体化的生态。”霍虹屹表示。
对越秀集团而言,香港寿险牌照远不止“卖保险”,更是打通跨境金融的 “钥匙”。
有业内人士认为,基于香港平台,越秀集团可将上述模式延展至粤港澳大湾区:如香港人寿产品服务大湾区居民,香港人寿与内地资产和资本打通,康养社区布局广东—香港—澳门。越秀通过其在交通、地产、金融板块的渠道优势,在大湾区内形成“产业+金融+服务”融合的生态。
“持有港澳寿险牌照后,境内公司有可能探索‘在岸资产—离岸资金—回流大湾区’的闭环。在香港RBC(风险为本资本制度)监管下,香港子公司资本杠杆明显优于境内寿险,而长期港币保单负债后可以天然对冲境外债汇率风险,通过低成本离岸长钱盘活境内重资产。”卢克林说。
此外,霍虹屹认为,通过“养老保险+康养社区”与“保险资金+耐心资本”两条路径,香港人寿可以从一个单纯的寿险公司转化为越秀集团跨境、跨产业、跨资本的金融枢纽节点。但这个设想的执行难度不小,包括产品设计、风险控制、渠道整合、跨境合规、客户场景等,真正落地都需要时间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