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公示了能源领域氢能试点首批名单,拟支持41个项目和9个区域开展试点工作。
首批氢能试点名单公示之后,氢能产业正式步入了由示范应用阶段向规模化推广阶段过渡的关键期。进一步推动创新氢能管理模式,探索氢能产业化发展的多元化路径,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氢能作为当前世界上清洁、高效且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二次能源,已成为各地政府争相布局的重点领域。与此同时,不少商业银行也看到了氢能产业发展的机遇,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
各地争相布局
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指出,2025 年是我国氢能产业迈过经济性拐点、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一年。我国将进一步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该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位。截至2024年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中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家。
此前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也明确提到,到2035年,我国将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10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该政策首次将绿氢、绿氨、绿醇等非电应用纳入省级政府考核体系,明确要求2025年可再生能源非电消费占比达15%,2030年提升至20%。国家将非电消费纳入可再生能源考核的新政,标志着中国能源转型进入“电力+非电”双轮驱动的新阶段,对氢能行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9月22日,福建省厦门市发布了《厦门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全方位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该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厦门将建成加氢站3座,开通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路线,并推动氢能装备及材料生产企业达到30家。这些量化目标背后,是厦门对氢能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系统布局。
今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和自治区工信厅联合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推动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部署推动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包括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链主”企业,重点围绕氢能制备和储运环节产业链上下游招引头部企业,加快补足全链条关键装备配套生产能力。
该方案明确到2027年,内蒙古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建立较为完善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布局合理、协同紧密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制造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今年2月,江苏省也发布了《江苏省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该方案提出,到2027年,江苏氢能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建设加氢站100座以上,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10000辆。到2030年,江苏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氢能供给及应用体系初步形成,绿氢成为供氢增量主体,氢气成本明显下降。
此外,四川、青海、广东等地均先后出台地方氢能产业发展的行动规划,支持氢能产业技术突破、补链强链、市场应用、安全标准等关键点。
金融支持产业发展
在各地布局氢能产业发展的同时,金融支持也成为关键一环。
青海省发布的《青海省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在充分评估的前提下,做好为重点项目提供贷款和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加强银企合作平台建设,通过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支持氢能产业健康发展。
广州市发布的《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表示,鼓励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加大对氢能产业和项目的支持,对符合广州市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标准的给予相应奖励。充分发挥广州市“信易贷”平台作用,为符合条件的氢能产业企业提供融资信用服务。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作用,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氢能产业科技信贷支持。
10月17日,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业银行(601288.SH)、招商银行(600036.SH)、兴业银行(601166.SH)、广州银行在广州与当地7家氢能企业现场合作签约。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强化银企合作,为氢能企业突破资金瓶颈、激发市场活力提供有力支撑。
9月24日,北京首家氢能特色支行落地。作为北京市首家专注于氢能产业的特色支行,北京银行(601169.SH)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支行填补了北京氢能专项金融服务的空白,为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乃至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新动能。
一家国有大行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氢能产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期’,这也是银行绿色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
该人士称,氢能产业的信贷主要分为两类,包括科创企业和产业化企业,前者是以技术创新服务产业链,后者则是生产型的制造企业。“氢能产业发展涉及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供应,这都需要银行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从目前的情况看,银行对氢能产业的信贷投放规模快速增长,增速明显超过了光伏、风能等领域的信贷投放。”
记者了解到,当前商业银行支持地方氢能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不仅有当地能源龙头企业,也有轻资产的科创企业。
今年9月,工商银行在浙江平湖为当地的某氢能交通企业提供了一笔贷款,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难题。据了解,该科创企业正处于业务扩张关键期,不仅深度参与地方氢能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区域内氢能货运场景的核心运营主体,还积极向氢能船舶运营、加氢站配套建设及零碳园区打造等领域拓展。但是,受到“技术密集+轻资产”特性影响,企业在扩大运营规模时面临流动资金压力,传统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需求。
针对科创企业价值评估难点,工商银行启用专属评估体系,从政策契合度、技术研发实力、场景落地能力三大维度综合研判,重点考量企业专利技术储备、数字化运营平台搭建成果及行业示范项目参与经验,最终认定该企业具备高成长性与发展潜力,为企业提供了300万元融资支持,及时填补企业资金缺口,助力其稳步推进业务扩张与技术迭代。
在服务某氢能企业的过程中,中信银行(601998.SH)获悉该企业为国内领先的固体氧化物电解技术(SOEC)研发企业,正在加快推进国内SOEC技术的产业化,但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中信银行评估该企业画像与科技成果转化贷目标客群高度匹配,通过预授信模型从技术水平、管理团队、专利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给予其1000万元综合授信额度。
对于氢能产业基建类重大项目,银行在融资上更是不断强化服务能力。记者了解到,建设银行(601939.SH)盐城分行于近日为盐城某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绿氢制储运加用一体化(一期)示范项目”拿到了重大项目授信批复。对于氢能重大项目融资需求,该行在项目启动前就组建专业团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从需求确认到方案设计,再到材料上报,量身打造了金融服务方案。短短数周,该氢能企业便成功获得授信。
前述国有大行人士表示,作为新能源产业中的重要分支,氢能因零排放、能源效率高等特性,被视为“终极能源”之一。氢能不仅具备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特点,还能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路径。氢能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央企国企、大型民营新能源企业、制氢装备企业等多方资本布局,而该领域也将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