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南证监局发布消息,6家机构已完成从事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资产管理试点业务的备案。
《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资产管理试点业务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正式生效后首批获批的试点机构,标志着海南自贸港跨境资管试点业务正式由制度设计转向实际操作阶段。
受访专家认为,这一试点的落地,被业内视为中国金融开放从“通道式开放”迈向“制度型开放”的关键一步,是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有序放开的创新试验。试点以“小切口、稳起步”推进,通过区域试验承载制度压力测试,构建了“境外资金—海南平台—境内资产”的闭环通道,其创新核心在于模式而非规模。
金融开放迈出关键一步
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首次提出“探索开展跨境资产管理业务试点”。2021年4月,金融管理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进一步细化试点的内涵及投资范围。2025年7月《实施细则》在封关运作前夕出台,成为构建海南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的重要一环。
《实施细则》为试点业务描绘了清晰的蓝图。根据规定,境外投资者可投资试点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产品风险等级覆盖R1至R4,投资账户灵活,鼓励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境外投资者可在海南自贸港内银行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及自由贸易账户进行投资。
受访机构表示,该试点业务不仅创新拓展了跨境金融产品供给,为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市场开辟新渠道,也将吸引境内外资产管理机构到海南展业,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总结,海南自贸港跨境资产管理试点业务的主要亮点是开放力度大、产品范围广、灵活性强、风险可控。从开放模式看,实行单边主动开放,全球任何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和个人均可参与,无须依赖双边协议。从投资产品看,覆盖公募基金、私募资管产品、理财产品、保险资管产品四大类,风险等级涵盖R1—R4级。从风险管理看,设置初始试点规模上限为100亿元,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他认为,这不仅为境外投资者开启了配置中国资产的新窗口,也为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压力测试”,并将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金融动力。
业务实践迅速展开
此次首批备案的6家机构中,券商、银行和基金各占2席,包括4家发行机构和2家销售机构,4家发行机构是金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元证券”)、万和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和证券”)、汇百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百川基金”)和鹏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安基金”),2家销售机构为兴业银行(601166.SH)海口分行和浦发银行(600000.SH)海口分行。
其中,金元证券、万和证券是注册地在海南的本土券商,汇百川基金和鹏安基金是在海南新设的基金公司,兴业银行海口分行与浦发银行海口分行成为首批可代销跨境产品的银行渠道。
根据《实施细则》,试点机构需向有关金融管理部门报备相关材料,包括内控制度操作流程、系统评估报告、风险防控措施及投资者权益保护方案等。
记者采访了解到,试点机构反应迅速,业务已实现落地。汇百川基金方面向记者表示,在细则发布后第一时间提交了申请,并已与浦发银行协作落地首批业务。该业务由境外投资者认购汇百川基金发行的资管产品,通过浦发银行海口分行的自贸账户体系实现资金跨境流转,最终投向境内资本市场,相关产品已于10月17日成立。
汇百川基金方面向记者介绍,该模式实现了境外资金通过试点机制“引进来”后在闭环管理、风险可控与高效运作方面的有机统一,是继QDII、QFII/RQFII等政策后,我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重要补充。
关于首批跨境产品规划,鹏安基金方面向记者透露,在产品设计阶段,已根据海南自贸港政策框架,完成首批跨境产品的策略研发、风险建模和合规审查。在监管要求方面,其重点聚焦投资者适当性认定、资金定向闭环管理与检测和信息透明化三个方面。
根据海南自贸港跨境政策的特点以及自身优势,鹏安基金向记者介绍,从资金来源来看,根据海南自贸港跨境政策的特点以及鹏安的自身优势,鹏安基金首批产品关注的目标合作伙伴包括监管互信度高、合规体系完善的境外持牌金融机构和合法中资企业境外机构。
“这类业务伙伴可以使我们在一个相对可控的环境中,不断优化业务流程、系统对接、信息报送等各个环节,为后续开放积累宝贵经验。”鹏安基金进一步表示。
“为提升全球资产配置能力,鹏安基金正积极搭建海外研究团队,计划引入具有国际投资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强对全球市场的研究和分析。”鹏安基金方面补充道。
谈及海南自贸港开展跨境资管业务试点优势之处,鹏安基金方面表示,海南的“单边主动开放”模式使其市场潜力不局限于特定区域,直接面向全球,为境外资金(尤其是离岸人民币)进入中国市场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更直接的通道。这一定位使其在国家金融开放战略中承担了更高水平的压力测试和制度探索功能。
“自贸港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对吸引全球资管机构和人才具有独特吸引力,共同构成了良好的金融生态。一方面能够吸引到足够优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资管企业可以借助税收优惠加速业务发展。”鹏安基金有关负责人分析。
制度创新引领未来
虽然初期试点规模仅100亿元,且试点机构限于海南本土,但受访专家和机构普遍认同“小切口、稳起步”的设计哲学具有深远意义。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海南自贸港跨境资管试点以“小切口、稳起步”方式推进,不求速成而重系统稳健。相较于QDII、QFII等通道式开放,此次试点更强调制度型开放的底层重构,从资金闭环管理到机构准入标准,均嵌入风险隔离与监管沙盒机制。其创新不在规模,而在模式,即以区域试验承载制度压力测试,为资本项目审慎开放积累可复制的经验样本,体现的是“可控前提下的渐进突破”这一深层逻辑。
田轩指出,该试点以100亿元净流入上限为安全边界,依托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体系,首次允许境外投资者直接投资海南本地机构发行的资管产品,构建了“境外资金—海南平台—境内资产”的闭环通道,为全球离岸人民币提供了高效、合规的回流路径。不仅提升了海南作为跨境资金管理中心的枢纽功能,也强化了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
鹏安基金相关负责人坦言,与香港、新加坡成熟的金融中心相比,海南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人才储备、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仍有待提升。此外,跨境资管业务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监管要求,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建设。
在田轩看来,海南若想真正成为国际资本的“引力场”,必须超越“流量吸引”,转向“规则吸引”。他建议:加速推进FT账户体系升级,实现与香港、新加坡等离岸市场的账户直连,完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机制,为资管机构跨境展业提供合规保障;对境外资管机构在海南设立的管理公司,实施“管理费收入”与“业绩报酬”所得税减免,对标新加坡的“基金免税计划”;加快建设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试点产品全生命周期溯源,可参照欧盟MiFID Ⅱ标准,建立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数据库,实时评估境外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设立自贸港金融法庭,建立涉外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引入国际仲裁员,为跨境资管纠纷提供中立、高效、可执行的解决机制,增强境外投资者的长期信心,从而真正将海南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与财富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