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两轮电动车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台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铃”)正加速迈向资本市场。近日,有消息称台铃已正式启动上市辅导工作,计划于2026年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这家年销售额超过120亿元、连续三年稳居行业前三的“隐形冠军”,有望成为继雅迪、爱玛之后,第三家赴港上市的电动两轮车企业。
从市场格局来看,行业第一梯队已基本形成“雅迪—爱玛—台铃”三足鼎立的稳定态势。然而,在行业进入智能化、品牌化新周期的背景下,以九号、小牛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正凭借智能互联、设计美学和场景创新等优势在细分市场加速突围,令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在高端化与出海“双引擎”并行的关键阶段,台铃的增长路径正面临新的考验。随着行业智能化浪潮的持续深化和品牌溢价空间的进一步压缩,如何跳出同质化竞争陷阱、实现差异化突破,成为企业能否持续领先的关键命题。
“台铃要想真正实现高质量增长,必须从‘比参数’转向‘建壁垒’。”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性能的比拼,而是体系化能力的较量。王鹏认为,台铃应在技术创新、品牌塑造、用户体验三大维度形成协同发力,构筑可持续竞争优势。
在王鹏看来,技术创新是根基,品牌塑造是关键,用户体验是落点。企业唯有通过专利技术的纵深布局、原创设计语言的差异化表达,以及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验,才能在高端化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建立长期壁垒。
针对外界关注的“台铃已启动上市辅导”消息及企业当前战略布局,《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并致函台铃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尚未获得进一步回应。
背后的三位潮汕创始人
台铃的发展轨迹离不开三位潮汕创始人的敏锐嗅觉。
早年间,孙木钳、孙木钗、孙木楚三兄弟在潮汕老家以维修摩托车为生。2003年深圳“禁摩令”出台,传统摩托车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但他们与合伙人姚立却从中捕捉到新机:电动车或将成为摩托车的替代选择。凭借多年积累的维修经验,他们在深圳龙岗租下厂房,组装出第一台电动两轮车,台铃的雏形由此诞生。
此后几年,台铃在广东市场迅速崛起。2003年至2007年间,公司几乎每年都需要搬迁至更大的工厂,产能不断提升。2007年,台铃在东莞建成首个现代化生产基地,正式迈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经过20余年的沉淀,如今的台铃已成长为覆盖电动两轮车、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智能共享电动车及充电、换电设备的全产业链集团,构建起研发、生产、销售、运营、服务一体化体系。目前,台铃在全国拥有十大研发智造基地,年产能超过1500万台,线下门店超过3万家,产品远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营收突破120亿元。
2025年上半年,随着电动两轮车新国标过渡期结束及“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落地,行业迎来一轮高速增长。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电动两轮车销量达到3232.5万台,同比激增29.5%。在这股热潮中,头部企业凭借渠道、技术和品牌优势继续扩大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之下,电动两轮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愈发激烈,增量市场转为存量竞争,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
以雅迪为例,2024年其电动两轮车业务毛利率仅为15.2%,而定位智能化的九号同期达到21.1%。尽管九号、小牛等品牌平均出厂价超过2000元/辆,但高价并未带来更高利润,反而凸显出行业“高价低利”的普遍现象。与此同时,雅迪门店扩张速度已明显放缓。2019年新国标实施刺激了大规模换购需求,推动雅迪迅速跑马圈地,但截至2024年,其销售网点数量增长至4.2万家后已趋近天花板,行业渠道红利正在消退。
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利润率承压的背景下,高端化成为电动两轮车企业寻求突破的主要方向。台铃同样在这一赛道上加速布局,从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到品牌营销,全面发力。2025年1月,台铃发布自主研发的Tai-Link智驾系统,基于千万级用户骑行数据与AI深度学习算法,整合TCS牵引力控制、ESP车身稳定系统等功能,并支持蓝牙无感解锁与语音交互。该系统还接入华为“鸿蒙智联”生态,在AI与IoT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今年华南国际电动车展上,搭载无人智驾技术的台铃车型已能在复杂路况下自动倒库,展现出领先的智能化能力。
在产品矩阵上,台铃针对多元场景推出系列高端新品。2024年12月发布的“火眼机甲3封神”电动摩托车主打性能与造型,起售价4599元;2025年3月推出的“赤兔2025”面向年轻都市人群,搭载Tai-Link智驾系统与蓝鲸固态电池,售价约4000元;同年6月,又针对女性用户推出“都市漫骑CITYRIDE”系列,配备柔光美妆镜、太空舱宠物箱等定制化设计。根据机构2025年9月的数据,行业价格梯队中,九号、小牛居于第一梯队,雅迪第二,台铃第三。
国际化考验与增长命题
事实上,台铃正在将目光投向全球,以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相较于趋于饱和的国内市场,全球电动两轮车市场仍具潜力。根据 GMI Insights 数据,2024 年全球市场规模已达 749 亿美元,预计 2025年至 2034 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8.7%。
台铃的出海战略可追溯至 2010 年。当时企业主要以 OEM 模式代工出口,依赖代理商渠道,品牌认知度和市场掌控力有限。2019 年起,台铃开始调整策略,逐步从“代工出口”向“品牌出海”转型,在肯尼亚、乌干达、菲律宾、泰国等国家推广电动出行项目,探索本地化运营路径。2023 年 10 月,台铃正式宣布加大全球化步伐,两个月后提出“5 年 5 倍增长,海外再造一个台铃”的宏大目标,标志着其进入海外业务加速期。
然而,电动两轮车的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雅迪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参照。早在 2019 年,雅迪便在越南北江建立首个海外产研基地;2023 年又在越南 Tn Hng 工业区建设新工厂,预计 2025 年投产,年产能达 200 万辆;2024 年更在印尼奠基智能产研基地,计划 2026 年建成,投资额超过 1.5 亿美元。与此同时,雅迪的海外扩张也伴随着巨额营销与渠道投入。2018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其销售费用(含营销成本)累计超过 80 亿元,显示出国际市场的品牌建设、渠道铺设与供应链体系构建都需要长期的资本和战略投入。
在分析台铃的未来布局时,王鹏指出,台铃要在盈利压力与国际化野心之间找到平衡,关键在于“分层市场、成本优化与阶段性突破”的统筹布局。首先,在市场选择上,台铃应优先深耕政策友好、电动化需求旺盛的东盟与中东地区。这些市场电动出行政策支持力度大、竞争相对温和,有望成为台铃快速放量的第一阵地。欧美市场虽规模庞大,但准入门槛高、监管严格,品牌积累尚不足的台铃宜暂缓进入,待品牌力与技术体系更成熟后再谋求突破。
其次,成本优化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王鹏认为,台铃可依托其数字化工厂体系,通过智能制造与供应链协同实现降本增效,同时在越南、印尼等地设立生产基地,以规避关税壁垒、缩短物流周期、降低装配成本,从而在确保利润率的同时增强本地市场竞争力。
在出海节奏上,王鹏建议设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短期内以高性价比车型抢占东南亚市场份额;中期在欧洲、拉美推出智能化、高端化产品,逐步提升品牌溢价;长期则构建全球化的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网络,完成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的跃迁。王鹏总结道:“台铃不缺市场,也不缺产品,真正需要的是系统化的全球战略执行力。”
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则进一步指出,台铃在短期内可通过海外建厂降低物流与关税成本,利用当地政府补贴政策提升利润空间;长期则应以本土化运营为核心,针对东南亚复杂的道路与气候条件开发差异化车型。詹军豪建议台铃设定“三年内海外营收占比超过30%”的阶段性目标,同时采取轻资产策略,例如与当地渠道或资本方合资,减轻前期资金压力,提升市场灵活性。
詹军豪还强调,电动两轮车的盈利模式正处于重塑阶段,单纯依靠硬件销售难以支撑长期增长。未来的价值高地将转向“硬件+服务”的综合生态。一方面,能源服务(如换电网络)能够解决用户续航焦虑并形成稳定复购;另一方面,智能数据服务(如基于骑行数据的保险、导航优化与运营增值)将成为新的利润来源。参考汽车行业经验,智能互联服务的毛利率通常是硬件产品的两倍以上。对台铃而言,尽早布局智能服务生态,将成为其构建全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