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发布盈利预警,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6个月,公司预计净亏损1.1亿元—1.4亿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86亿元。
这是自今年1月阿里巴巴以131亿港元将其股份出售给德弘资本后,高鑫零售交出的首份半年度亏损成绩单。谈及亏损原因,高鑫零售在公告中表示,营收承压,单笔件数及商品平均售价下降,致客单价下滑,叠加国庆中秋双节合一的日历效应,营收同比双位数下滑。
零售行业专家胡春才认为,目前商超零售业态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转型,包括商品力和运营模式,但最核心的点是要围绕实体店自身的优势展开,场景和体验感是增值的关键。他直言:“将商品原封不动地从生产商端搬运到顾客手中,电商在‘搬运工’的价值链上已经非常具有优势,但在实体门店,生鲜商品的生鲜状态和加工状态是一种价值链的赋能。消费者逛一会儿就能立刻感受到美好生活,是当下商超需要赋予消费者的体验感。”
转型阵痛
高鑫零售公告显示,除了客观环境外,利润下滑还受到一次性成本的影响,包括商店街收入调整、华中大区组织优化约1.5亿元以及利息收入减少。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这份成绩单说明高鑫零售目前还没有摆脱经营的困境。他分析道:“这说明高鑫零售没有找到‘断奶’后独立的可持续的体系,之前从阿里巴巴方面获得了很多流量和技术的支持,这部分成本相对廉价,但现在需要重新构建获客渠道,短期内营销管理费用必然会大幅上升,同时如果收入没有比较良性的突破,亏损是一定会发生的。”
公开资料显示,高鑫零售2011年登陆港交所,从历年业绩情况看,2016年—2018年为业绩巅峰,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净利润超250亿元。2022财年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全年录得归母净亏损7.39亿元。此后,高鑫零售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下滑。
今年1月,阿里巴巴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德弘资本入主。德弘资本接手后的改革措施,包括组织架构调整、门店调改等,产生的阵痛正在短期集中释放。
接手后的第一时间,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辞任高鑫零售董事会主席,由德弘资本联合创始人兼CEO华裕能接任。同时,德弘资本提名的王冠男、梅梦雪任非执行董事,沈辉任CEO。
德弘资本对大润发的“改造”,不只停留在管理层,在组织架构方面,今年5月,大润发五大营运区变更为四大营运区,即华东区、华南区、华北区与东北区。具体调整如下:原华中区的湖北、江西16家门店划入华东区,川渝25家门店划入华南区,陕甘宁青6家门店划入华北区运营管理。大润发表示,此次调整旨在组织整合提效,并更好地服务顾客。
门店调改也是德弘资本接手后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门店结构来看,大润发已经明确收缩大卖场规模,押注中型超市大润发Super与M会员店。财报显示,2025财年,高鑫零售关闭了8家大卖场和1家大润发Super,并将1家大卖场改造成会员店,新开了1家大卖场、4家大润发Super以及4家会员店。截至2025年3月31日,高鑫零售拥有465家大卖场、33家大润发Super和7家会员店。
当下,传统超市纷纷学习胖东来掀起调改潮,高鑫零售也不例外。据了解,距离股权交割仅半个月后,今年3月中旬,沈辉便带队到访胖东来,学习其经营理念。今年9月,大润发昆山店调改后开业。转型的方向包括:精简SKU(最小存货单位),商品汰换率达50%;鲜食类SKU增长至2000支以上,即食与熟食等加工品类成为最显著的增量板块;在场景上,门店扩大了堂食区。
关于店型的调整,胡春才告诉记者:“无论是大润发的独立门店还是其在购物中心选择的门店,通常店型都较大,租赁面积在1万平方米左右,有些甚至更大。因此,面积需要调整,无论是商圈定位还是物业条件,都不允许向500平方米或者1000平方米进行转型,只能向3000平方米或者5000平方米的店型来调整。”
胡春才还指出:“目前,整个实体零售业处于比较艰难的状态,受电商的冲击还是相当大。不管是大润发的转型还是永辉的转型,都没有那么容易,转型就必然会增加成本,一些老店要关门,一些新店要开业,这都会产生成本。”
高鑫零售则在公告中表示,公司的净现金状况仍优于去年同期。线上B2C业务实现了低单位数的正增长,充分体现了公司在线上运营方面的优势和良好的韧性。调改店的表现符合预期,且在进程中仍有增长空间。
未来零售
作为曾经的中国零售业巨头,大润发面临的不仅是亏损压力,还有传统大卖场模式失灵、线上线下融合不畅、用户流失的困局。
业内专家认为,虽然传统大卖场业态衰落是结构性和全球性的,但仍有像山姆这样的品牌业绩获得增长,因此创新非常有必要。张毅指出,高鑫零售在管理和创新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比之下,社区零售市场则呈现出持续增长之势。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社区连锁行业深度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行业规模为2.3万亿元,2024年预计达2.8万亿元,2025年突破3.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3%。
高鑫零售在财报中透露,计划探索社区生活中心门店的深度调改,将大卖场转型为社区生活中心。未来,公司将打造“天天低价+社区生活中心”模式,结合商品力提升、优化卖场动线、运用现代技术和数字化工具,实现成本、效率和服务的平衡。
他还提到:“聚焦社区的方向没有问题,但能不能做成是另外一回事儿。目前,社区巷战已经异常激烈,品牌的差异化在哪里?如何建立社区的供应链及供应链快速反应,优化门店服务以及商品运营?”
据多位业内人士反馈,社区的高频消费主要是肉、菜、蛋等商品,线下零售门店走向小型化。随着沃尔玛、奥乐齐、盒马、美团等零售巨头加码社区店,社区零售商业竞争开始加剧。如何贴近消费者,从大而全的成交卖场转向小而精的社区中心,也是留给高鑫零售的思考题。
胡春才则认为,转向小而精的社区生活中心对原本为1万平方米的高鑫零售来说并不现实,社区生活中心可能更偏向于其调整业态,应该利用面积优势,打造体验场景。
张毅建议,一是应该与即时性高频次的消费需求紧密结合;二是需要打造场景化体验,社区生活需要提供生活解决方案,从原来简单的货物陈列转向包括早餐、茶饮、咖啡、熟食、家政、游乐场等服务场景。
同时,在业内看来,自有品牌是零售商的核心护城河,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自有品牌提高利润,获得更多的盈利。
零售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表示,超市发展自有品牌能够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和利润率,但是自有品牌的投入和研发,以及自有品牌对组织供应链的要求比较高,对很多超市来说做好自有品牌也不容易。
胡春才认为,大润发面对的挑战与商品周转量相关。“如果有些商品的周转量大,可以选择深耕自有品牌;如果有些商品的周转量较小,那自有品牌反而是劣势。自有品牌需要将其视为品牌经营,但许多企业将自有品牌视为白牌经营。消费者不是在获取了品牌后就会购买产品,还需要企业向他们证明自有品牌是好产品。”
但采访对象均表示,早期的大润发优选之类的品牌,很大程度上是价格导向型。面对消费者圈层分层和需求变化更迭,对于做好供应链的整合、渠道的创新,零售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基于敏感信息联动的数据分析模型,及时应对市场变化。
业内专家表示,在消费需求分化、电商挤压与资本重构的多重压力下,商超企业的生存法则已从“规模优先”转向“效率与体验并重”。无论是大润发的社区化调改,还是永辉的胖东来模式借鉴,行业破局的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客群、重构供应链价值,并以创新驱动差异化竞争。